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综合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 14个强震前地磁和地下流体参量动态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发现强震前这些参量均呈现十分明显的异常图形。这些图像十分复杂 ,且随时间不断变化 ,并与孕震过程有某种时空规律性联系。 90年代地学家通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了幔羽现象。笔者设想核幔边界的幔羽磁流体物质上涌是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一种可能成因。幔羽中的流体物质螺旋上涌至地壳的底部 ,并形成“蘑菇云”。流体在地壳中扩展或挤压 ,形成异常电流 ,可将其看作在孕震区地下 10 2 0km深处有一等效平面电流。再考虑到近地表的电磁环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局部异常 ,计算了一个地下和电离层组成的等效平面电流模型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分布 ,结果与强震前地球磁场的零等变型异常动态图像较吻合。  相似文献   
22.
从1980年7月至1983年12月,每周从台湾北部四个测点取双样测定地下热水和富含CO_2的冷泉中的氡(~(222)Rn)浓度。在三个测点上观测到七次脉冲式氡异常(其增长超过均值的2~3倍标准误差),每次异常(一次除外)后4至51天内均发生M_1 4.6级以上地震。震中距为14到45公里,震源深度小于10公里。具有氡异常前兆的地震分布,偏向于氡测点的某一方向。对其它方向发生的地震,氡测点似乎不敏感。在邻近火山地区的第四个测点上,大量气体(主要是CO_2)同热水一起从井孔排出。从排出的气体中检测到的氡浓度很高。因此,水中气体的分离可能导致高的氡含量异常。据有限的测定,水氡浓度相对于气氡似乎没有饱和。这表明热水很容易损失氡。因此,更需要监测气氡。  相似文献   
23.
地下水广泛分布在地壳岩体中,由于它存在的普遍性、流动性与难以压缩性,所以当其深埋地下,处于完全封闭条件时,它所承受的附加应力必然反馈于围岩,在其薄弱部位造成劈进,加速岩体裂隙的形成、扩展、串通,断裂的解锁,蠕动与错动。因此,不少孕震模式都把地下水的活动做为孕震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其处于半开启条件时,含水岩体所承受的附加应力,通过有效应力和孔隙压的调正,一方面使含水岩体变形,同时也引起了水位的升降  相似文献   
24.
地震预报攻关现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新阶段,需要倡导多元化的科学观,全面地认识地下流体的作用,正确提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的基本课题;重大工作任务是,积累高质量的长期观测资料,开展5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促进多学科大综合。此阶段研究工作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相似文献   
25.
极移的成因及其移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发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与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南、北半球的不规则、不对称地理分布,及地球内部因〖ZZ(〗核外液体〖ZZ)〗形成的分层结构,构成了一套天然的能使地球产生自由章动的日、地间动量(能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经研究,由该机制产生的极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极移轨迹的运动周期为13个月(0.92周/年),该周期由二个主要分量组成,一个为12个月(1周/年),另一个是14.1个月(0.85周/年,即钱德勒周期).(2)极移运动轨迹是是椭圆,短半轴(b)与长半轴(a)之比为0.86;扁率(a\|b/a)为1:7.1.(3)瞬时极移振幅|m|的变化:对1周/年项,|m|随太阳回归运动而变化,在二至点时最大,在二分点时最小,具有对称性;对0.85周/年项,|m|随太阳回归运动而变化,在夏至点最大,每年12月5日左右最小.(4)瞬时极移存在反向运动(由东向西).在1周/年项极移运动中,自转极的正、反方向运动振幅的贡献各占50%;在0.85周/年项的极移运动中,反向运动的时间仅有33天,约占正向运动时间的1/10,正向运动振幅的贡献占96%,反向运动振幅的贡献大约占4%.(5)若以国际极点(CIO)为原点,自转极相对CIO的位移运动轨迹必然落在偏向于CIO的西侧.(6)极移振幅将长期保持下去而不会衰减,原因是太阳辐射为自转轴受迫摆动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激发能源.  相似文献   
26.
水氡滑动变化率法对发震时间的预测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九五”研究成果对山西省及邻省地区水氡的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根据应力应变的变化,推算出水氡滑动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同时计算了各测点的基值变化率和滑动变化率,根据变化率的大小,结合震例,给出了水氡滑动变化率值预测发震时间的步骤、判断指标和方法。根据震例的对应情况,对该方法的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7.
依照“源、场、外”相结合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提出地下水诱发浅层前兆异常机理。认为降水等因素造成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可产生一种作用于地壳岩石的附加流体力;地震前,通过多种流体力作用,引起已经积累较高应力的地壳应力--应变场调整变化,并使岩石强度改变,从而促进与诱发浅层地壳的构造变动;其结果是派生或伴生出地形变、地应力、水化学及地电阻率等多种浅层前兆异常。在降水、地下水的多种周期变化成分中,只有那些能与地壳应力-应变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周期变化,才能调制与诱发出异常,这一部分变化可做为广义的地震前兆。孔隙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化学腐蚀等原理,是该异常机理的理论基础。列举出六方面的事实做为该机理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8.
分析了现有主要地震前兆模式(包括热物质上涌模式)在解释现实观测到的浅层异常时遇到的困难。论证了金种前兆异常与空间环境因子之间具有的密切成因联系。诱发前兆异常具有7个主要的特征,即种类的多样性、与降水及地下水变化关系的非线性、发生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的层次性、时间分布的成丛性、空间分布的大区域性以及多种手段异常变化的时空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29.
根据地震前兆的“应力-应变原理”,以及“岩石变形破坏的实质是其孔隙度发生变化”的结论,进一步应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达西定律推导得出,饱和含水层井孔在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与该井孔静水位之差或二种不同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之差ΔH,可以相对量度饱和含水层岩体孔隙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对量度岩体受力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可作为一项新的地震前兆指标。据此设计了一种以“井孔ΔH指标”为观测对象的新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理论分析得出,ΔH指标仅对地下深部岩体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敏感,对非应力-应变因素和地表干扰不敏感。已有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有抗干扰、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等特性。距离实验点400km的2002年3月31日台湾花莲海外7.5级地震为ΔH指标的可行性实验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0.
地震组异常及其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地震的成组孕育过程和预报的基本途径”系列成果之二。在分析邢台一海城—唐山、通海—龙陵—松潘和奠边府—澜沧—曼德勒等三组强地震的水化、水位和地壳形变异常的基础上,确认了地震组异常存在的事实,总结出地震组异常的特征,提出了判别地震组异常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从地震成组孕育的观点出发,依据地震组异常可以预测强地震的成组活动、确定地震组的活动范围以及判定地震组地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