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延河泉岩溶水系统Sr/Mg、Sr/Ca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山西省延河泉岩溶水系统是我国北方岩溶大泉之一。依据碱土金属比值Sr Mg、Sr Ca与矿化度关系,分析了延河泉岩溶水系统Sr Mg、Sr Ca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从补给区到径流区、排泄区,Sr Mg、Sr Ca值逐渐增高;径流条件好,Sr Mg、Sr Ca值低;径流条件差,其值高;径流滞缓区最高。并且Sr Mg、Sr Ca值主要受径流条件控制,不受人为作用的影响。因此,Sr Mg、Sr Ca是比较理想的天然示踪剂。根据Sr Mg、Sr Ca值将延河泉岩溶水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下河泉子系统(泉1、2、3、5),延河泉子系统(泉4、6),南部散泉子系统(泉7、8、9)。  相似文献   
22.
锶元素地球化学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国外学者已广泛应用Sr^2 ,c(Sr)/c(Ca)或c(Ca)/c(Sr),n(^87Sr)/n^(86Sr)作为示踪元素研究地表河水的来源组成、监测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确定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和恢复洞穴沉积环境等。国内90年代以后开始应用锶和锶同位素研究河流的补给来源,探讨泉群流动系统和应用c(Sr)/c(Ca)、c(Sr)/c(Mg)研究岩溶水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应用c(Sr)/c(Ca)、c(Sr)/c(Mg)、n(^87Sr)/n(^86Sr)研究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河水组成的思路和方法。展望了锶元素地球化学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BP神经网络在岩溶水库渗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水库渗漏受众多因素影响,对其渗漏量预测一直是水利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非线性理论,综合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并由此建立了一个神经网络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是可行和实用的。在此基础上,利用此网络模型对水布垭水利枢纽渗漏进行了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24.
岩溶动力系统的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从岩溶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出发,分析碳酸盐岩中裂隙含水介质岩溶化正反馈过程的自组织机制;继而以鄂西清江流域龙洞岩溶动力系统为例,在详细介绍其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其自然发展的演化过程,阐述演化结果的重要产物— — 特定的岩溶资源环境效应;最后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建立人工— 自然复合型岩溶动力系统良性发展的综合调控思路。   相似文献   
25.
26.
碳酸盐岩微生物溶蚀作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将灰岩在细菌、放线菌、真菌环境下进行溶蚀试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验前后的岩样进行扫描,以研究其微观溶蚀形态及机理。结果表明:加入微生物后,岩样的溶蚀显著加强,其中真菌的溶蚀能力最强、放线菌次之、而细菌的最弱;不同微生物作用下的岩样其微观溶蚀形态不同,细菌溶蚀后的样品表面呈蜂窝状溶蚀,放线菌的呈线状溶蚀,而真菌的呈絮状溶蚀,这与微生物本身的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27.
岩溶含水层降雨非线性入渗补给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区由于发育有溶隙、漏斗以及落水洞等特殊的地质结构,使其具有特殊的降雨入渗方式--不同的雨量级有不同的有效降雨入渗补给.本文根据岩溶地区这一特性,提出降雨量系数的概念,来调节不同的雨量级所产生的不同的降雨入渗量.并将降雨量系数用于山西延河泉岩溶水系统数值模拟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鄂西清江的形成与演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河流的形成与演化受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构造运动等诸因素控制,其中后者是决定因素,通过对口鄂西清江地区构造运动发展演化研究,认为清江是在中更新世时期由江汉盆地水系袭夺恩施盆地水系形成的;其后一直处于下切侵蚀过程中,但不同河段表现为不同演变特点,既有峡谷型下切,也有曲流型侵蚀;并对清江下表一为平原型河曲的 成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