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燕山中段东西向走滑断裂的活动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对侵入断层中的辉绿岩脉的直接测年可以给出一个年龄上限。侵入密云-喜峰口断裂中的辉绿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和角闪石Ar-Ar测年发现,锆石U-Pb年龄为290~125Ma,没有一个谐和年龄;角闪石Ar-Ar坪年龄为123.5Ma±1.5Ma。Ar-Ar年龄与最年轻的锆石U-Pb年龄一致,代表了辉绿岩脉的冷却年龄,是断裂活动时代的上限。分散的锆石U-Pb年龄,均为继承年龄,与燕山造山带5次岩浆活动的时代对应。  相似文献   
62.
浙江北部地区位于扬子及华夏两大板块相交接的江绍断裂带的北段,出露的新元古代花岗岩有石角、平水、桃红和西裘等岩体,年龄位于814Ma~932Ma之间。本文获得的该时期含白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960.1Ma±6.5Ma,为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SiO2质量分数普遍较高,变化于72.89%~74.82%、w(CaO)为0.24%~1.44%、全碱含量较高(7.46%~8.50%)且K2O质量分数普遍高于Na2O(w(Na2O)为2.08%~4.41%、w(K2O)为3.22%~6.00%之间),A/CNK为0.98~1.34,为偏铝质到过铝质系列;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HREE=12.02~16.10),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11.02~24.16),具中等至弱的Eu负异常(δEu=0.21~0.85),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则相对亏损。以上特征均表明浙北绍兴地区新元古代早期花岗岩类可能源于过铝质熔体,局部富集白云母晶簇的岩相学特征也表明岩石类型类似于富云母的过铝质花岗岩类(CPG),物质来源可能为富云母的变泥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环境更可能为同碰撞及后碰撞环境,与陆壳碰撞加厚导致的剪切重熔有关。  相似文献   
63.
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的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的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 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的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64.
新疆西天山低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表明,新疆西天山榴辉岩相变质岩石具有以下5种类型:(1)块状蓝闪石帘石榴辉岩、蓝闪石钠云母榴辉岩类,(2)片(麻)状白云母榴辉岩类,(3)条带状方解石榴辉岩类,(4)枕状蓝闪石榴辉岩类和(5)石榴石绿辉石石英岩类.其变质过程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演化:(1)峰前硬柱石蓝片岩相阶段(T=350~400℃,P=0.7~0.9GPa);(2)峰期榴辉岩阶段(T=(530± 20)℃, P= 1.6~19 GPa);(3)退变绿帘蓝片岩相阶段(T= 500~530℃, P= 0.9~1.2 GPa)和(4)退变蓝闪绿片岩相阶段(T=450~550℃, P=0.7~0.8GPa).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可能的P-T轨迹为顺时针型,具等温降压(ITD)的特点,抬升回返过程中经历了两期退变蓝片岩相变质过程.新疆西天山低温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代表了塔里木板块和伊犁-中天山板块间俯冲发生低温高压变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
折多山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每一地质环境都具有特定的岩浆-构造系列,对于花岗岩的类型与构造环境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在综合同位素(Rb-Sr和U-Pb)和地球化学数据基础上,结合微观构造研究方法对康定西部沿鲜水河大型韧性平移剪切带分布的大型折多山花岗岩体的花岗岩类型及其相关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讨论了该岩体的侵位机制。研究表明,折多山花岗岩属地壳局部熔融产物,为S型花岗岩,它的侵位时间距今12.8±1.  相似文献   
66.
李涛  王宗秀 《地质通报》2008,27(4):469-476
对巴颜喀拉山年宝玉则花岗岩岩体样品的锆石、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FT)分析。结果显示该区的隆升可以分为三大阶段:①从低绿片岩相到锆石时钟启动:从200MaBP到105.57MaBP,去顶量约为2km,样品埋深上升到距地表约6km深度。去顶速率约为0.02mm/a;②从锆石时钟启动到磷灰石时钟启动:由于磷灰石在此时已抬升到距地表约6km的深度。由此到达时钟启动需距地表约3km时,去顶量应为3km,此阶段的持续时间为101.53MaBP,去顶速率约为0.03mm/a:③从磷灰石时钟启动至达到地表(至今):由于磷灰石在前一阶段也已抬升到距地表约3km的深度。即去顶量为3km。此阶段的持续时间为4.04MaBP,去顶速率约为0.74mm/a。  相似文献   
67.
汶川地震(MS 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 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 8.0)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走向、倾向NW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 km,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 m;沿灌县-安县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80 km,表现为纯逆冲运动的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4 m;另外发育一条长约6 km呈NW走向连接于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的小鱼洞破裂带,以左旋走滑兼有逆冲运动为特征。地表破裂基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上,并使早先抬高的地貌更加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过,并且无数次地震活动(包括类似汶川MS 8.0地震的强震)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龙门山。根据同震断裂面以及断裂面上的擦痕分析表明,汶川地震是由两次破裂事件叠加而成,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后期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这种破裂过程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陈运泰等,2008;Ji, 2008;王为民等,2008)一致。在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北川—南坝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利用长期滑移速率与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对比,估算出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汶川地震(MS 8.0)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 a。通过对比研究,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与龙门山具有很相似的转换挤压构造特征,斜向逆冲作用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快速崛起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8.
中吉天山隆升时代对比——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吉天山成矿带境内外天山在成矿时代、矿产种类、矿床规模等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它们的成矿条件基本类似,是否因为保存条件的不同而产生这种差异值得关注。文章对采自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境外西天山)的磷灰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在中新生代发生了四期抬升剥露作用,分别为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渐新世,且不同区域其抬升剥露史也不相同:晚侏罗世的抬升局限于伊塞克湖南岸的泰尔斯山脉,始新世的抬升主要发生在伊塞克湖南北两侧的泰尔斯山脉和昆格山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的抬升为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整体抬升。与东部境内西天山对比表明,境内西天山整体隆升时间较早,历时较长,有可能隆升剥蚀程度超过境外西天山,从而造成了成矿方面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69.
<正> 松潘—甘孜中生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之西北部,北侧以东昆仑南缘印支缝合带(朱志直等,1984)与劳亚板块相接,西侧以义敦岛弧碰撞带(包含甘孜—理塘印支缝合带及盖玉—定曲印支缝合带)与羌塘—昌都微板块毗邻,是一个具特殊几何形态(不规则倒三角形)的早、中中生代碰撞型造山带,为基墨里造山带(Sengor,1984)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经历了古特提斯洋(包括北支及南支)的开启(P_2—T_2)、晚三叠世劳亚、扬子和羌塘—昌都三个板块之间的碰撞以及继后陆内俯冲和聚合作用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0.
王宗秀  李涛 《地质通报》2004,23(3):286-293
博格达山链是新生代成长起来的山脉,经历了古生代初始造山、中生代伸展调整、新生代复活造山的完整发展演化历程,是开展陆内造山和再生造山研究的理想之地。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过程中无明显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韧性变形等这种“强造山”“弱表现”的造山地质记录特征,根据山体新生代的变形特点、变形构造组合,并结合深部探测资料,提出“双向挤出”断块隆升的造山模式,认为深部南北向相向运移及岩石圈的深部约束是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