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层因长期以来被视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褶皱“基底”而受到油气勘探界的忽略。近4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上古生界除局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动力接触变质或热力变质外,并没有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初步查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在区域上分布4套烃源岩,自上而下为:上二叠统(林西组、索伦组)、中二叠统(哲斯组、吴家屯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和下石炭统(白家店组、红水泉组)。其中上二叠统和中二叠统中的暗色泥岩单层最大厚度达百余米、累计厚度达数百米至千余米,区域分布广,依据有机地球化学主要指标(有机碳、成熟度、干酪根类型),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是本区上古生界2套区域主力生烃层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可望构成松辽及外围地区油气勘探战略接替新层系。  相似文献   
22.
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分布广泛,在川东-鄂西-黔北-黔中一带,高有机质丰度的泥质烃源岩具有相当大的厚度.通过采集烃源岩样品分析,并根据前人对海相烃源岩评价标准,对该区牛蹄塘组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总体很高,大部分烃源岩达到了好、很好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烃...  相似文献   
23.
查明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对CO2的吸附/解吸特征,能为煤层气开采现场注CO2的注入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屯留矿的瘦煤和寺河矿的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借助ISO-300型等温吸附实验仪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35℃、45℃、55℃)、最高压力达到CO2临界压力以上时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下,随着压力升高,容量法测得的吸附量存在最大值,不代表煤样的绝对吸附量,而是Gibbs吸附量;根据煤岩在高压下吸附CO2的本质,计算出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解吸CO2的真实量。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CO2的真实量与压力之间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随着吸附压力的升高,Gibbs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饱和吸附量降低;同样条件下,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对CO2的饱和吸附量大于瘦煤;超临界状态下煤样对CO2的绝对吸附等温线和绝对解吸等温线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24.
现代生物物质生烃机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浮游藻和底栖藻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分析,结合热模拟实验和元素分析研究表明,浮游藻和底栖藻富含S、O、N等杂原子,生烃活化能普遍很低,生烃平均活化能为220 kJ/mol左右,开始生烃活化能小于184 kJ/mol,分别于251 kJ/mol和255 kJ/mol时达到90%生烃转化率,能在未熟、低熟期大量生烃。但浮游藻和底栖藻生烃过程较长,有效生烃(生烃转化率10%~90%)期间活化能跨度较大,分别为59 kJ/mol和71 kJ/mol,生烃温度跨度分别是166.8℃和201.2℃,浮游藻生烃速率快于底栖藻。浮游藻和底栖藻生烃碳转化率是61.77%和34.9%,浮游藻有更强的生烃能力,生烃产物主要是非烃和沥青质,是未熟、低熟油的重要烃源。  相似文献   
25.
羌塘盆地中生代源岩中动物型原沥青的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羌塘盆地中生代碳酸盐岩中广泛存在的环状、串珠状动物型原沥青进行显微傅立叶红外、热模拟及光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动物型原沥青形成于有孔虫的壳壁(外皮),在不同温度的热模拟实验中,其光性变化与镜质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沥青的热演化特征基本相似,因此,其反射率(Rb)可作为青藏高原中生代碳酸盐岩源岩成熟度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26.
两种侏罗系煤的油气生成定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岗  韩德馨  王延斌  石军 《现代地质》2003,17(1):105-109
在加水热模拟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有机质类型煤的生油气特征及其演化的对比研究,校正模拟实验的Ro,建立了油气生成的定量数学模型。研究认为,煤的油气生成特征与其有机质类型和演化阶段有关:高碳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增加的趋势,不必恢复其有机质丰度;低碳煤的有机碳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幅度不大,对其有机碳含量可适当恢复。煤的生油量大小与其有机质类型的好坏成正比,气油比则与有机质类型、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越好,气油比越高,气态烃生成量越大;而有机质类型越差,气油比越低,气态烃生成量越小。  相似文献   
27.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的断陷之一。依据地震、钻井等资料,选用单井标定地震反演的方法,建立了断陷演化的阶段性和相应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探讨了陆相断陷湖盆煤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断陷初始期、断陷鼎盛期和断陷衰退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地貌特点和物源特点,形成了差异悬殊的沉积体系,这种差异性也体现在断陷内煤的发育特征上。煤在断陷衰退期沉积中最为发育,丰度高且面积广,主要分布于湖盆於浅处;断陷鼎盛期次之,煤局限于缓坡一侧;而断陷初始期主要为粗碎屑快速充填,煤层最不发育。结合地震反演及单井统计,煤层厚度在宋深3井区、徐深27井区、徐深13井区等形成多个高值区,该结果对进一步明确深层天然气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东海盆地台北坳陷有机包裹体化学成分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M、热爆-气相色谱等方法对东海盆地台北坳陷第三系储层中有机包裹体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矿物包裹体中以CO2为主,同时含有一定的N2和F2等,气态烃包裹体中CO2含量一般可达40%~78%,液态烃包裹体中CO2含量一般23%~41%;2烃类含量一般<30%,其中甲烷含量较低,C2~C7轻烃含量比甲烷含量高,甲苯含量较高(达18.8%);3对主要烃源岩加水热模拟实验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些特点说明CO2的成因与烃源岩中碳酸盐矿物热解有关,有机包裹体的成因类型偏腐植型,气态烃以湿气为主,且含有一定的凝析油成分,和南海盆地第三系储层中有机包裹体具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29.
大麦地一带中泥盆统产有数据透镜状煤层,其中角质体含量一般〉75%,而且不同富煤点煤中角质体类型,含量,结构特点都不相同,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反映出早期陆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态特点,是聚煤环境,植物类型和生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大量低产低效井严重阻碍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其中,煤粉沉降导致的裂缝堵塞、管柱结块是气井稳产时间短、产气量降低甚至不产气的重要因素。系统梳理国内外煤层气井产出煤粉物质组成、生成机理、悬浮运移和产出控制等研究最新进展,总结煤粉凝聚–沉降及分散行为控制机理及关键问题,提出研究展望。煤粉问题伴随煤层气勘探开发全过程,涉及地质选区评价、工程压裂施工和排采管理控制的各个方面。煤粉包括因煤体结构破坏生成的原生煤粉和工程施工形成的次生煤粉,在气井产出中以有机碎屑和黏土矿物组成的混合物为主,部分样品黏土矿物含量高。煤粉悬浮运移受控于储层条件下煤岩结构和表面性质、nm~μm级煤粉颗粒的相互作用、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的作用、通道内的气水流动等因素。煤粉能够适度稳定产出是排采管控的关键,涉及地层水环境对煤粉表面润湿性、表面电性和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分散剂离子加入对煤层气的解吸和渗流能力影响等。围绕煤粉“黏附–润湿–凝聚–沉降全过程开展实验模拟”和“煤粉分散稳定性优化及流动实验”研究,以及煤粉理化性质精细表征、凝聚沉降机理分析和分散行为界定,提出适合煤粉稳定运移控制的流速,形成保持煤粉悬浮产出的基础性依据,为保障煤层气–水–煤粉稳定高效产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