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碳酸盐岩沉积相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上段到油砂山组,其中,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碳酸盐岩更发育。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有泥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等三大类,此外,还普遍发育由石灰质、白云质和陆源碎屑等3种组分构成的混积岩。碳酸盐岩沉积相可划分为滨湖灰泥坪、滨湖藻坪、浅湖颗粒滩、浅湖藻丘以及半深湖泥灰岩相。滨湖灰泥坪的主要岩石类型有泥晶灰岩、含陆屑泥晶灰岩、陆屑泥晶灰岩以及陆屑泥灰岩等;滨湖藻坪为藻泥晶灰岩、藻纹层灰岩、含陆屑藻泥晶灰岩;浅湖颗粒滩有亮晶或泥微晶的鲕粒灰岩、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其次为含陆屑颗粒灰岩;浅湖藻丘为藻叠层灰岩、藻团块灰岩、藻泥晶灰岩和含陆屑藻泥晶灰岩;而半深湖泥灰岩相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泥晶灰岩、泥灰岩以及含少量陆屑泥和粉砂的泥晶灰岩或泥灰岩。碳酸盐岩沉积相表现出很强的由西南向东北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92.
大港滩海区港深67井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处于超压带的项部,其泥晶灰岩和钙质细砂岩中以方解石脉发育为特征.方解石脉以块状结构为主,少量为纤维状结构,部分方解石脉中分布有原地微角砾.方解石脉中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其中,液烃包裹体显蓝色荧光;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0~170℃.方解石脉的δ13C为2.30‰~5.92‰(PDB),δ18()为-14.16‰~-7.89%0(PDB).方解石脉宿主裂缝的形成与超压破裂有关,方解石脉的成脉流体和成脉物质来自下伏泥岩层中封存的同生水和围岩.  相似文献   
93.
阿尔金断裂在100~85 Ma、40~25 Ma、10~8 Ma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中构造节理数据的采集、层面校正和综合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多期活动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表征存在差异:即晚白垩世断裂走滑活动对该地区的影响范围较窄,限于阿尔金山前附近;始新世上干柴沟组、中新世下油砂山组沉积之后,阿尔金断裂2期明显的走滑逆冲活动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可分别达到干柴沟、油砂山一带。这可能与南部青藏高原的多期推覆逆冲导致阿尔金断裂被动活化有关。因此,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过程中阿尔金断裂3期走滑逆冲活动的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4.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的一套第四纪碎屑岩中发育了一种圆柱状构造。根据圆柱状构造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相似构造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初步认为,该圆柱状构造的成因与冰川有关,可称为“冰凌铸模”。冰凌铸模呈圆柱状,直径10~14cm,高度多为5~30cm;具有圈层构造或无圈层构造,圈层厚约0~1.5cm,由中粗砂或细砾组成。冰凌铸模产于一套冰川和冰水沉积中,岩性主要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砂岩、砂岩、钙质泥岩。推测冰凌铸模是由冰川前端的冰凌因冰川垮塌扎入松软沉积物中,尔后融化被沉积物充填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95.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七大含油气陆相盆地之一,油气资源总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项目研究工作开展2年以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认识:德令哈断陷内大面积分布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盆地东部石炭系具有生烃能力;盆地北缘东段红山地区地震勘探采集到较好品质的资料;狮子沟地区天然地震勘探得到初步成果;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确定了狮子沟构造的深层构造.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盆地东部石炭系评价的力度,深化狮子沟、红山、德令哈等地区深层构造的研究及圈闭资源量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96.
利用1971—2017年9—11月榆林市12县(区)气象站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小波分析法对榆林秋季区域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7年榆林出现秋季区域连阴雨37次,平均每年出现08次;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频次显著增加,2000年后由07次/年增加到1次/年。区域连阴雨的空间分布呈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区域连阴雨多发生于9月,最多的时段出现在9月中旬;持续时间以4~7 d为主。通过小波分析发现秋季区域连阴雨存在2 a、5 a和8 a变化周期。榆林市连阴雨天气主要由高原北侧冷空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边缘的东南风或高原东侧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所输送来的暖湿气流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97.
利用1971—2012年榆林市12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线性趋势法等分析榆林农耕期和生长期初、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随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农耕期积温有显著增多趋势,初、终日,持续日数年代际变化较大;初(终)日自西向东逐渐提早(推迟),持续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长,积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西部县初日提前趋势极为明显,西、中部县终日推后趋势明显,持续日数和积温变化趋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缓。榆林生长期初日、持续日数随时间变化较明显,积温变化趋势特别明显,终日随时间变化不大,但年代际变化较大;初(终)日自西向东逐渐提早(推迟),持续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长,积温从西向东逐渐增多,西部县区初日提前趋势尤为明显,终日提前和推后趋势变化不大,持续日数和积温变化趋势从西部和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98.
北美常规油气富集特征与待发现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美大陆由古老加拿大地盾周缘拼贴古生代和中新生代褶皱带演化形成,经历奥陶纪洋壳扩张、志留纪—三叠纪古洋闭合、中新生代板块碰撞和古陆解体4个演化阶段,形成了3种板块边界、5个构造单元和7种类型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北美整体发育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和中新生界碎屑岩两大套地层,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集层,形成稳定克拉通、中新生代褶皱带和被动陆缘三大油气富集带。研究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位,利用发现过程法计算北美9个重点盆地30个成藏组合的地质资源量为3 083.65亿桶,待发现资源量为1 557.92亿桶;综合美国本土陆上含油气盆地USGS(2000)评价结果,整个北美地区待发现资源量为2 082.84亿桶。其中,墨西哥湾深水第三系成藏组合、阿尔伯达盆地泥盆系成藏组合、阿拉斯加密西西比系-侏罗系和斯科舍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大,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99.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及其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之一。用地震方法解析三角洲前积层的厚度来研究水深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文章采用这一方法,并结合部分测井、录井资料及岩心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的辽西凹陷、中部的南堡凹陷和近南部的东营凹陷沙三中期的古水深进行了研究,发现辽西凹陷在沙三中期发育了一个大型三角洲扇体,在其前缘相发育了含大量灰—深灰色撕裂泥砾的重力流沉积,并获得了辽西凹陷沙三中期最大古水深为1092 m;南堡凹陷沙三中期为一套暗色的泥页岩夹砂岩,最大古水深在552 m;东营凹陷沙三中期为一套暗色泥岩夹含暗色漂浮泥砾的粉砂岩,也为一套重力流沉积,结合史128井—牛43井地震测线的连井剖面,获得了最大古水深在681 m。这三个古水深揭示了整个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是一个极超深水(≥500 m)的盆地,为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含油气盆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岩芯微观描述、宏观观察,三维地震资料解译处理等技术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主要发育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浊积岩三种重力流沉积物,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发育程度最高,单井钻遇累计厚度达220 m、单层厚可达30 m,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大都呈现两段式,C-M图与QR段平行,显示沉积的非牵引流成因;浊积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单层厚多小于1 m,具有正粒序层理,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c段常见Td段少见,常见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外围及上部;滑塌岩颗粒粒级较细,揉皱构造和包卷层理极为发育,在4号构造发育程度较高。沙垒田、马头营等凸起,古近系活跃的火山、断层活动及地震,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发育期深水环境、坡折带的存在为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综合各种因素为研究区建立了扇三角洲-短陡坡型(1号、4号构造)及辫状河三角洲-长缓坡型(2号、3号构造)重力流沉积模式并对其沉积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