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刘永兵  郭威  宿俊杰  王敬  王立威 《测绘科学》2023,(5):213-219+246
针对矿山人工植被—土壤恢复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参照系及评价方法尚未建立等问题,该文采取文献综述、典型案例验证等方法,提出采用待评价对象与评价参照系对应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分析的评价思路,明确了近自然植被群落评价参照系构建原则、筛选过程及特征指标提取方法,构建了矿山人工植被—土壤恢复效果评价技术流程、评价指标体系及单要素评价方法,开展了典型矿山坡面恢复植被生态监测评价验证。该评价参照系的应用充分融合了区域生态条件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评价方法易操作,评价结果能客观反映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土壤的恢复实际情况及与最优状况的距离,可避免常规评价标准的缺失性,典型案例验证了该评价技术体系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2.
研究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对该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和遥感资料,采用β-z-h三参数综合指示法、联合突变检测法等分析该流域气象水文序列时空变化趋势、变异点和变异度,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径流深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保持显著增长趋势;年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微弱上升;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显著减少。年降水量未发生变异,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004年发生巨变异,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强变异,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在2003年发生中变异,年径流深在2002年发生弱变异。(2)基准期(1981—2002年)和变化期(2003—2019年)秦淮河流域径流深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参考作物蒸散量、下垫面指数呈负相关;变化期较基准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和下垫面指数弹性系数增大,而降水量弹性系数减小,下垫面指数的变化对径流增加贡献量较大(91.20%),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起正贡献作...  相似文献   
333.
分析了山东省荣成市东部桑沟湾及邻近海域20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Zn)含量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桑沟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由湾内向周围降低,As、Cd、Cr、Cu、Hg、Pb、Zn平均含量分别为6.51、0.11、64.86、18.05、0.015、27.74、75.21μg/g。海底表层沉积物整体质量较好,重金属污染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相似文献   
334.
针对未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做”的问题,该文通过调查、观测、监测、评价、预测、区划等措施,解析生—气—水—土—沙—岩等要素资源空间格局、结构功能、演变状态以及相互作用过程,实现区域—要素体系构建、指标的分级分类、多源数据重构以及数据—模型融合验证预测,为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生态、灾害与疾病等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服务。  相似文献   
335.
根据近年观测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状况。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显示:2006—2007年,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PCBs残留量为0.003—0.253mg/kg(湿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外贝类卫生标准,也低于俄罗斯西部沿岸海域、英格兰梅斯河口和日本东京湾贻贝中的含量,但明显高于其它7个亚洲国家沿岸海域贻贝中的含量;牡蛎样品中PCBs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测站最高值(1243ng/g,干重)与最低值(82ng/g)相差15倍,在粤东沿岸海域(487ng/g)明显高于珠江口沿岸海域、粤西沿岸海域、海南岛沿岸海域和北部湾湾顶海域(分别为218、202、207和268ng/g)。2003—2007年,广东沿岸海域牡蛎样品中PCBs干重含量为30—2041ng/g,比1989—1991年的0.35—1.43ng/g明显增加,平均值171ng/g比1989—1991年的0.62ng/g增加近275倍,其区域分布格局在1989—1991年为珠江口沿岸海域>粤东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但近年来变为粤东沿岸海域>珠江口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