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粤东岸段>粤西岸段>珠江口。1989年以来六六六、多氯联苯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滴滴涕含量在1989—1993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3年明显反弹。牡蛎体中石油烃年平均含量1989年以来有一定的波动,2003年为4.75μg·g-1(湿重,大港原油当量),地理分布为珠江口>粤东岸段>粤西岸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舟山渔场附近6个沿海城市5种软体动物体内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潜在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结果显示,样品中PCBs的总含量水平为18.0~95.9 ng/g干重,平均含量为51.9 ng/g干重,与世界其他海域相比处于中等污染水平。组分分析表明,五氯联苯和二氯联苯为主要组成。PCBs的健康风险HR值均远低于1,表明日常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沿岸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珠江口9个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中的Cd、Cu、Zn、Pb、Cr和Ni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Cd、Cu、Zn、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5—3.8、32.4—108.0、58—395、13.2—96.1、14.7—39.9和9.35—40.15μg.g-1干重;牡蛎体内Cd、Cu、Zn、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1—12.07、128.8—380.6、1 456.2—1 938.4、0.43—0.98、3.26—10.53和1.44—3.31μg.g-1干重。河口区沿岸养殖牡蛎与沉积物中的Cd、Cr含量具显著相关(p<0.01;p<0.05),可作为Cd和Cr污染的良好指示生物。所有采样点牡蛎体内Pb和Cr含量均低于我国颁布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但6个采样点的Cd含量略超过安全标准(1.00μg.g-1湿重);4个采样点的Cu含量略超过安全标准(50.00μg.g-1湿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钦州湾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水平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中HCHs、DDTs和PCBs的质量比分别为ND~0.23μg/kg、0.01~0.21μg/kg和ND~2.3μg/kg;检出率分别为45%、100%和95%,3种污染物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相对国内其他海区而言,钦州湾近江牡蛎受HCHs、DDTs和PCBs污染程度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5.
广东沿海底质某些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沿海地处南海北部大陆架浅海区,深受陆源物质的影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陆地上的污染物源源不断地通过地表径流和大气输送入南海。海洋底质可以反映海洋受污染的历史和现状,因此,了解广东沿海底质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规律,对利用沿海海域,保护水产资源很有必要。 本文引用珠江口海区、粤西海区和粤东海区污染调查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一、采样布点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状况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南海北部陆架区29个调查站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明显低于沿岸污染海域。站间重金属含量差异与沉积物类型有关,一般在海南岛东部海域含粘土的粉砂中较高,在台湾浅滩或粤东远岸海域粗砂中较低,在珠江口外海域的粉砂内居中。全部测站的Cd和70%测站的Pb,其含量超过页岩中的平均含最。Cu、Pb、Zn、Cd、Ni和总Cr的含量(mg·kg-1,干重)分别为3.8-18.5(平均9.0)、15.11-36.1(平均23.0)、21.5-73.9(平均4 6.9)、0.39-1.26(平均0.79)、7.8-26.1(平均16.3)、6.8-67.4(平均25.5),两两间的正相关显著(Pb-Cr除外),还分别与Fe或M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显示它们的来源相同或很相似。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架区3种鱼类多氯联苯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动物中多氯联苯(PCBs)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1998—2000年在该海域采集的3种金线鱼体内的PCBs。结果表明,在鱼体背部肌肉中PCBs含量(鲜重平均值)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中较高(6.21ng.g-1),在金线鱼N.virgatus中次之(5.26ng.g-1),在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中较低(4.83ng.g-1)。在台湾浅滩金线鱼PCBs含量(6.05ng.g-1)略高于广东海域(5.61ng.g-1),在远岸海域(5.80ng.g-1)高于近岸海域(4.48ng.g-1)。PCBs含量在深水金线鱼几种组织内的分布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表现为肝(11.9ng.g-1)>腹肌(9.05ng.g-1)>皮(4.79ng.g-1)≈背肌(4.31ng.g-1)>肠(3.53ng.g-1)≈鳃丝(3.45ng.g-1)。3种鱼体内PCBs含量(鲜重)在1.25—16.4ng.g-1范围内,远低于国内外水产品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8.
南海东北部的海底地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海区地理地质特点 南海东北部范围大致是从珠江口以东粤东沿岸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一线以南和吕宋岛北端以北的海域。地理座标是:114°—121°E、18°30'—23°00'N。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区2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分布9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砂含量占绝对优势,沉积物主要粒级为0~8Φ,优势粒级为0~4Φ。研究区东北部粒径较粗,以中砂为主,分选中等-好,负偏,峰态中等-平坦,西南部粒径较细,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正偏,峰态平坦,中间过渡及陆架外缘粒径中等,以细砂为主,分选中等,正偏,峰态尖锐。基于粒度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南海北部陆架划分为3个沉积区:珠江口及粤东近岸沉积区(I区):主要受控于沿岸流,水动力条件较弱,物质来源以珠江、韩江等河流输运物质及近岸基岩风化、岛屿剥蚀作用产物为主,少量东沙群岛海底冲刷剥蚀产物;混合过渡沉积区(II区):受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沿岸流共同作用,水动力条件中等,物源复杂多样,为珠江携带陆源物质、台湾浅滩物质以及东沙群岛附近海底剥蚀产物的混合沉积区域;台湾浅滩及珠江古三角洲残留沉积区(III区):受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北部九龙江、沿岸流等影响,海洋水动力条件较强,以晚更新世的残留沉积为主,同时可能接受了少量现代沉积物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精度海洋动力模型FVCOM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模拟分析了1999—2010年珠江口羽状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 并结合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析探讨了影响珠江口羽状流扩展变化的主要动力因子。采用模拟时段内的现场观测数据对多年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能够较好地模拟珠江口羽状流的扩展变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 珠江口羽状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 受大径流和西南风的影响, 羽状流的扩展呈现双向特征, 即粤西沿岸扩展和粤东离岸扩展同时存在, 扩展范围最大; 冬季, 径流衰减为最小值, 风场转变为强烈的东北风, 羽状流被紧紧挤压在西岸, 形成狭窄的条带状, 扩展范围最小; 春、秋两季属于过渡季节, 羽状流扩展情况类似, 均表现为沿岸向粤西扩展。年际变化层面, 夏季羽状流的年际变化最为显著, 呈现粤东扩展占优型、近似对称型和粤西扩展占优型三种形态; 春季羽状流的年际变化次之, 羽状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珠江口和粤西海域; 秋、冬两季羽状流的年际变化较小, 尤以冬季最小。EOF分析的第一模态可以解释整体变化的91.2%, 反映了径流量对珠江口羽状流的影响; 第二模态可以解释整体变化的4.1%, 反映了盛行风对珠江口羽状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典型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及生物量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洋普查时期相比,2006年黄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了50.6%,桡足类种类数下降了53.3%;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2.6%。长江口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上升,但是桡足类种类数由1985年的62种降低到2006年的37种;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比重从1958年的54.2%降低到2006年的42.5%。珠江口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的比例由1959年的59.3%下降到54.4%,未发生明显变化。黄河口春季、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夏季增幅较小;长江口自2000年以后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28.36mg/m^3,是1958年的2.4倍,2005年与2006年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是1958年的2.2和2.7倍,增加趋势十分明显;珠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004-2006年3年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959年同期的5.7—8.7倍,1981年、2006年夏季生物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3.1倍和11倍。就这3个河口生物量变化趋势看,珠江口生物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长江口次之,黄河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2.
广东沿岸不同海洋功能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0月对广东沿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设调查站位39个,根据营养盐数据分析表明,珠江对于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南海起着重要作用,其营养盐浓度明显高于广东沿岸其它海区。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2属118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8属83种、甲藻门16属25种、蓝藻门3属4种、绿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及针胞藻纲1属2种,硅藻在种类和生物量上均占主导地位。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大,测值范围为0.157~18.761mg/m3,最大值出现在珠江口水域GD089站。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珠江口及其毗邻海域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他海域基本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北部水位亚潮波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冬季水位亚潮波动能量以福建南部沿岸最强,广东沿岸仅为台湾海峡南部的一半左右,但二者具有相似的谱特征。各站的功率谱峰均出现在3.2,6.4,3.6和2.3d频带。其中3.2和6.4d波动能量最强。此外,在珠江口附近还有10.7d的较弱谱峰。与东海沿岸冬季情况类似,南海北部沿岸水位波动有很高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冬季我国东南沿海的亚潮波动受某一共同机制的控制。分析还表明水位波动一致地从东北向西南传播,但在不同岸段传播特征有相当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组织中多氯联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珠江口海域的两头中华白海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豚组织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毒性水平。结果表明,PCBs在海豚10种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范围为25.1—85567.3ng/g,PCBs含量最高的组织为额隆和皮肤,其次为肝脏、肌肉、心脏、睾丸和脑,最低的为肺、胃和肾脏;PCBs同系物和同族物在海豚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相似,同系物中以PCB101+113和PCB153所占总量的百分比最大,在10.25%-51.70%之间;在同族物中以含在同族物中以5个氯原子和6个氯原子的PCBs为主,所占百分比均在23.53%-60.06%之间;运用二蛞哄毒性当量(TEQ)评价了中华白海豚不同组织中PCBs的毒性,其TEQs范围为55.9—68191.0pg/g,其中皮肤TEQs含量最高。TEQs主要来自非邻位取代的PCBs,占总量的74.15%-99.62%,其中来自PCB126的占34.11%-96.5I%。与世界其他海域海豚的PCBs污染水平相比,成年中华白海豚受PCBs污染严重,其体内的PCBs含量和毒性当量均已超出安全浓度范围,对其健康已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5.
Reproductively active oysters were fed daily with 0.2 g algal paste containing 0, 0.1, and 1.0 microgram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1:1:1 mixture of Aroclor 1242, 1254 and 1260) for either 15 or 30 days, and accumulation of PCBs in different organ tissues and eggs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PCB exposure on lipid content, lipid clas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lso evaluated. PCBs were accumulated by the oysters and transferred to the eggs. PCB accumulation in oysters was dose, time and tissue dependent. Mean PCB contents were 3150, 1970, and 250 ng/g dry wt., respectively, in the visceral mass, gills + mantle and muscle of oysters fed algal paste containing 1.0 microgram PCBs for 30 days. The PCBs in the eggs from the same oysters reached 671 ng PCBs/g dry wt. Feeding oysters with PCB-sorbed algal paste for 30 day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hospholipid and free fatty acid contents in gills + mantle tissue compared to the same tissues in the undosed control.  相似文献   

16.
Reproductively active oysters were fed daily with 0.2 g algal paste containing 0, 0.1, and 1.0 μg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1:1:1 mixture of Aroclor 1242, 1254 and 1260) for either 15 or 30 days, and accumulation of PCBs in different organ tissues and eggs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PCB exposure on lipid content, lipid clas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lso evaluated. PCBs were accumulated by the oysters and transferred to the eggs. PCB accumulation in oysters was dose, time and tissue dependent. Mean PCB contents were 3150, 1970, and 250 ng/g dry wt., respectively, in the visceral mass, gills+mantle and muscle of oysters fed algal paste containing 1.0 μg PCBs for 30 days. The PCBs in the eggs from the same oysters reached 671 ng PCBs/g dry wt. Feeding oysters with PCB-sorbed algal paste for 30 day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hospholipid and free fatty acid contents in gills+mantle tissues compared to the same tissues in the undosed control.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海域悬沙光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57组含沙水体光谱反射曲线特征,定量描述悬浮水体光谱反射峰值处波长的“红移”现象。在此基础上得出黄河口区野外实测悬浮体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且在4个波段中,MSS7相关系数最低,MSS6最高。因而用分段回归或复相关模式来研究悬沙含量,效果较好。文中最后讨论了提高遥感信息-悬沙相关关系精度的方法,提出增加参与回归模型参数的设想,特别是增加悬沙粒度参数。  相似文献   

18.
划区管理工具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最为有效的手段,广泛应用于各国管辖范围内和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本研究在探讨划区管理所依据关键生物地理要素的基础上,以我国管辖范围内的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区原则与分区要素,开展基于生物地理要素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分区,将我国近岸海域划分为一级分区6个:黄海、渤海、东海、台湾海峡过渡区、南海和三沙岛礁区;二级分区16个:北黄海近岸海域、南黄海近岸海域、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水域、苏北及旧黄河口、长江口及杭州湾、浙江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过渡区、珠江口及广东沿海、环海南岛沿海、北部湾及广西沿海、西沙岛礁区、南沙岛礁区、中沙岛礁区;三级分区101个:黄海14个,渤海10个,东海20个,台湾海峡过渡区16个,南海38个,三沙岛礁区3个。探讨了分区要素对结果的影响,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地总面积的31.4%;(2)研究区内共围填海370 km2,其中粤东、粤西和...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海域春季富营养化现状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迅速发展,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于2014年春季对珠江口邻近海域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就珠江口调查海域管辖城市和邻近区域的环境现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进行排序和分类.结果表明:珠江口调查海域营养盐污染较为严重,无机氮含量范围为0.213~1.963 mg/dm~3,平均值为0.888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0.009~0.063 mg/dm~3,平均值为0.033 mg/dm~3.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在珠江口上游和中游均超过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珠江口下游无机氮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无机氮以硝氮为主,氨氮次之,亚硝氮含量最低.珠江口调查海域DIN/P变化范围为8.5~168.0,平均值为31.8;富营养化指数E变化范围为0.3~45.1,平均值为8.2,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来自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的四大口门排入的污染物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深圳西部海域沿岸和前海湾、深圳湾排入的污染物,最后是珠海、澳门和香港带入的污染物.从珠江口邻近海域环境现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为珠江口海域环境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