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and eastern Tibetan region extends from Batang (Zhubalong) to Zizhong, Sichuan. It passes through the Songpan-Garzê Fold System and the Longmenshan Tectonic Zone, and ends in the Yangtze Craton. Based on the travel times of phases on the profile,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on the relevant amplitudes, we determined 2-D P-wav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profil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Sichuan Basin, discussed the deep feature of the major faults on the profile, the tectonic relation between the Yangtze Craton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deep structural environment where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相似文献   
52.
接收函数方法及其新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远震P波波形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所产生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波的信息,由此提取的接收函数是了解地壳上地幔速度细结构的重要步骤手段之一.最近几年,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两种分别对两种波形进行拟合,对反演的速度结构提供了有效的约束.地震勘探中的一些成熟技术被引进接收函数的数据处理,使其可用于地壳和上地幔主要速度界面的侧向变化研究.为增强接收函数的信噪比,将不同事件提取的接收函数进行分类,按方位角进行叠加,可以反应一些速度界面的横向变化.接收函数方法可用于PS转换震相的剪切波分裂研究.泊松比是推测地球内部物质构成的有效参数之一.接收函数方法分离出的转换波为获取泊松比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便捷途径,单一的地震台远震记录中转换波可以估计点位下面地壳Vp/Vs值.另一方面,一些最新的反演技术被引入接收函数的反演.例如,格子收索方法力图解决接收函数反演中的不稳定性和非唯一性问题,格子搜索设计比较容易地结合先验约束并保证搜索是全空间的,避免了使用任何初始模型.该方法能保证在格子的间隔和参数的限度内获得全局最小,该方法被用于中东、南美及临近地区的深部结构.相邻算法是基于计算几何的概念而构建的一种非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避免了此前一些方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的一些缺陷,如大量样本的舍弃、过多参数的引进等,该算法对我国的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区的深部结构的反演,以及滇西地区的深部动力学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The Wudalianchi volcano is a modern volcano erupted since the Holocene.Its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small earthquake is considered to be indicator of active dormancy volcano.The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s inferred from the receiver function for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Wudalianchi volcano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velocity structure of Swave is widely distributed undemeath the volcano area and part of the low-velocity-zone located at shallow depth in the Wudalianchi volcano area.The low velocity structure is related to the seismicity.The Moho interface is not clear undemeath the volcano area,which may be regard to be an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lava upwelling.Therefore,we infer that the Wudalianchi volcano has the deep structural condition for the volcano activity and may be alive again.  相似文献   
54.
AbstractThe Benzilan-Tangke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region passes through the Song-pan-Garze orogenic belt with trend of NNE.Based on the travel times and the related amplitudes of phases in therecord sections,the 2-D P-wave crustal structure was ascertained in this paper. The velocity structure has quitestrong lateral variation along the profile.The crust is divided into 5 layers,where 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layerbelong to the upper crust,the forth and fifth layer belong to the lower crust.The low velocity anomaly zone gener-ally exis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upper crust on the profile,and it integrates into the overlying low velocitybasement in the area to the north of Ma’erkang.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s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4 parts:inthe south of Garze-Litang fault,between Garze-Litang fault and Xiashuihe fault,between Xianshuihe fault andLongriba fault and in the north of Longriba fault,which are basically coincid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s division  相似文献   
55.
Introduction The Tengchong volcanic-geothermal area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and belongs to Eurasian volcanic zone (the MediterraneanHimalayanSoutheast Asia volcanic zone). In Tengchong area, the Quaternary volcanic, geothermal and seismic activities are all intensive. These phenomena have been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many geoscientists in the world. Their studies are concerned with geology,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cr…  相似文献   
56.
云南腾冲火山区上部地壳三维地震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根据1999年腾冲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资料,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腾冲火山区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出,在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上地壳内存在明显的P波低速区,该低速区在地下7~8km深度,可能与上地壳内的岩浆囊或部分熔融体有关.层析结果还显示出低速区主体在热海地区的东北侧.地表附近的低速区可能是构造破裂发育地区形成了有利于深部热流体上升的通道,因此,在热海形成最活跃的地热显示.   相似文献   
57.
云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阮爱国  王椿镛 《地震学报》2002,24(3):260-267
对云南23个数字地震台11次地震的SKS记录,采用理论切向分量与实测切向分量拟合的方法,确定了快S波的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结果表明,除鹤庆台外,在各台都观测到了S波分裂现象;云南地区的快方向总体特征是北北东向,时间延迟变化范围为0.5~2.0s.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断层对分析的影响很大.分析表明,作为青藏高原与华南块体之间的过渡带,云南地区的S波快方向反映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是该地区地球动力学的基本背景,而由于青藏高原隆起造成的康滇菱形块体的南东-南南东向运动是造成复杂构造、应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快方向与上地幔运动的方向存在差异,说明在云南地区低速层或者软流层的运动与地壳块体的运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作用,构造驱动力如同向北东方向张开的手掌.从时间延迟出发,推断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60~225km.其变化范围与低速层埋深的变化范围(104~260km)相当,认为各向异性层顶面可能在地壳底部,也可能在低速层,且在不同地点是不相同的,这与云南及周边地区莫霍面变化剧烈有因果关系.进一步推断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主要存在于岩石圈而不是整个上地幔.   相似文献   
58.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力学耦合的岩石圈变形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布设的143个宽频带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的SKS波分裂分析获得了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SKS分裂分析结果总体上反映了高原东部的上地幔物质流动方向,即高原内部表现为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有关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力学耦合的造山变形方式,用从GPS和第四纪断裂滑动速率数据确定的地面变形场和由地震波各向异性数据推断的地幔变形场联合分析来定量求得。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南、四川等地区新近快速增加的GPS和SKS波分裂观测数据,提供了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实际变形方式的检验。这些新的数据不仅加强了高原内部力学耦合岩石圈的证据,而且也解释了高原外部相同的耦合特征。文中引入简单剪切变形和纯剪切变形的概念,用于解释高原内外不同的耦合变形特征。青藏高原和周围区域力学耦合岩石圈的垂直连贯变形有两个方面的大陆动力学含义:第一,岩石圈垂直强度剖面被一个重要的条件所约束,即要求与重力势能变化相关的应力能够从地壳传递到地幔;第二,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一个岩石圈变形的大尺度模式,以及从高原内部的简单剪切变形向高原外部的纯剪切变形的过渡带。文中提出的力学耦合岩石圈变形模型与当前已有的多种造山运动变形模型具有不同的变形含义,因此,地幔变形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青藏高原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及相关的壳幔耦合型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以及布设在川、滇、藏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网共116个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 采用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 获得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 将该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观测结果与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相结合作地壳-地幔耦合变形的分析,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内部和高原外部的云南地区具有不同的壳幔变形特征, 在高原的东缘地区(大致位于川滇西部的26°~27°N之间)存在一个壳幔变形的横向过渡带. 过渡带以南地区的快波偏振方向从滇西南的S60°~70°E逐渐转变到滇东南的近东西向, 以北的滇西北部和川西南部, 快波偏振方向为近似的南北向. 高原内部表现为强壳幔耦合型, 高原外部则属于壳幔解耦型. 这一横向过渡带与地表的断裂走向不一致, 但在地壳和上地幔, 其地球物理场(如: 地壳厚度, 布格重力异常和构造应力方向等)都具有横向过渡的特征. 该横向过渡带邻近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板块边界动力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介绍了1999年4月在腾冲火山地区进行人工地震测深工程( 简称"腾深99工程")的目的意义与测线布设的设计思路,并考虑到腾冲地区的地形情况和交通条件提出了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案.在现场的实际施工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