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31.
由于全球大陆边缘地貌和地质特征的复杂性,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6条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的规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极其复杂。根据《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审议沿海国提交的划界案并给出建议,委员会在外大陆架划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12月底,委员会一共收到沿海国65份划界案,目前已完成其中18份划界案的审议工作并给出了建议。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委员会建议摘要,对委员会在审议划界案时采用的划界原则、审议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做了综合分析总结,以便为我国今后外大陆架划界和积极应对侵害我国海洋权益的他国划界主张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2.
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的重力模拟及伸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研究有助于揭示南海完整的演化历史。本研究对南海南部获取的两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 解释,并对重力数据进行了壳幔密度反演。其中 NH973-1 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覆盖了南沙中部的北段;NH973-2 测 线始于南海东部次海盆,穿越礼乐滩东侧。反演结果显示,莫霍面埋深在海盆区 10~11 km,陆缘区 15~21 km 左右,洋壳向 陆壳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海盆区厚度在 6~7 km,为典型的洋壳;陆缘区地壳厚度在 15~19 km,为减薄型地壳。进一步研 究表明(1)在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之下,莫霍面比两侧略深;(2)在礼乐滩外侧海盆区有高值重力异常体,推测为洋壳与深 部岩浆混合的块体;(3)南沙区域上地壳存在高密度带,且横向上岩性可能变化。南海南部陆缘未发现有下地壳高速层,有 比较一致的构造属性和拉张样式,为非火山型陆缘。我们对两条测线陆缘的伸展因子进行了计算,发现上地壳脆性拉伸因 子与全地壳拉伸因子存在差异,其陆缘的拉张模式在纵向上是不均匀一的。  相似文献   
133.
134.
根据冲绳海槽多道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在16条地震剖面上发现了水合物拟海底反射层BSR,经过AVO、波形反演等特殊的处理技术,首次直接利用BSR圈定了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具体分布范围,直接利用数据得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在冲绳海槽的分布趋势,认为海槽南部最厚,中部次之,北部最薄,并通过计算得出了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和水合物资源量,对今后海槽水合物勘查和资源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5.
王海东  李建文  陈曦  刘方成 《岩土力学》2016,37(11):3115-3122
利用英国WFI生产的WF25735循环单剪试验系统,完成了一系列不同含水率重塑砂土在不同剪应变条件下的循环剪切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应变条件下含水率的变化对非饱和砂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动剪模量Gd/Gdmax-?归一化数值,在大应变下存在一个临界含水率11.2%,低于临界含水率时,Gd/Gdmax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高于临界含水率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Gd/Gdmax逐渐减小。骨架曲线存在一个相同的临界含水率,当低于该临界含水率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骨架曲线呈缓慢增大趋势,在含水率为11.2%处达到峰值;当高于该临界含水率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骨架曲线下降比较剧烈,且出现软化现象,从骨架曲线可以进一步解释Gd/Gdmax-?散点图的变化趋势。对阻尼比D/Dmax-?进行归一化数值,在较大正应力下,D/Dmax随着剪应变的增大而增大。非饱和砂土的滞回耗能随着剪应变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存在一个临界含水率,滞回耗能曲线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且临界含水率随着正应力的增大出现了偏移。  相似文献   
136.
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陆坡凹陷沉积充填与古陆坡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陆坡区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裂陷-坳陷过渡期和坳陷期三个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地形形态.南海中北部地形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第三纪、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中期和中中新世中期-现在,其中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中期的沉积充填使陆坡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次转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陆架-陆坡-海盆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7.
138.
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动剪模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kPa、100kPa和200kPa 3种固结压力下分别对饱和度为95%、92%、88%和83%的土样进行了循环单剪试验,得到了该土样在4种饱和度、3种固结压力下的最大动剪模量Gdmax以及动剪模量比G/Gdmax-γ归一化曲线。分析得出,同一固结压力下土样的Gdmax和G/Gdmax随着饱和度的增大相对减小;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两者数值上差异逐渐减小。最后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9.
准噶尔盆地腹部缓坡型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已知的缓坡型岩性油气藏的解剖和成藏控制分析,初步建立了这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成藏要素构成将其称之为缓坡远源相控—断控型成藏模式。其成藏主要受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构成、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叠置样式、是否存在油源断裂等方面因素的控制,并提出了盆地腹部油气藏勘探部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0.
文章利用MARC软件,建立了分析单桩的空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借助Visual Fortran平台,对其功能进行二次开发,研编了分析土体初始应力的子程序SUBROUTINE UINSTR和分析动态接触的子程序SUBROUTINE UFRIC。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桩侧压浆体模量、厚度及桩端压浆体厚度对大直径钻埋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表明:(1)大直径钻埋桩侧压浆体的模量对承载力没有明显影响;(2)桩侧压浆合理厚度为18~25cm;(3)通过桩侧、桩端压浆,桩长为10m、30m、50m的钻埋桩承载力分别提高至少约40%、20%、14%。最后通过与实测结果比较,证明模型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