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遥感影像目标识别在众多领域中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更快速、更精确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是目前遥感及图像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将深度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遥感影像目标识别中,提出基于Faster R-CNN深度学习网络的目标快速精确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包括基于RPN的建议区域提取方法和VGG16训练卷积网络模型,构建了面向遥感影像目标识别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验证该方法的精度及性能,在Caffe深度学习框架上,选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飞机、油罐、操场及立交桥目标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aster R-CNN的深度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对遥感影像目标的快速、准确识别,同时具有较好的推广性。通过本文的研究,证明基于Faster R-CNN深度学习的高分遥感影像目标识别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和潜力,对基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的目标识别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2.
水力压裂微地震井地联合监测系统及仪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力压裂技术是油气田增产和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监测油层裂缝延展过程中产生的微地震事件,能够有效地判断裂缝走向.现有的井中监测方法存在成本较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地面监测存在信号信噪比低、垂向分辨能力差等问题.本文采用井地联合微地震监测的方法,在地面布置采集仪器的同时,选择邻近的单口监测井放置井中仪器,对微地震事件进行联合监测定位.采用联合监测的方法,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能够获得较好的监测视角,对比单一监测方法提高了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在此方法的基础上研制的井地联合微地震监测仪器系统,解决了现有仪器系统在进行联合监测时通讯链路不通的问题,实现了在压裂施工现场对微地震联合监测数据的实时回收、处理及结果呈现.应用本系统在大庆油田进行现场监测,获取的微地震事件对压裂裂缝进行了有效评价;通过对已知射孔点进行反演定位,采用井地联合监测将定位误差由地面监测的32 m降低至14 m,验证了本文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淤浅整个湖盆,形成盆地中生代主要储集层系。当前对三工河组层序旋回性的认识存在分歧,旋回性沉积的驱动机制也缺乏研究,并因此导致对砂体叠置样式和组合规律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利用研究区钻遇三工河组38口井的取心及测井资料,基于沉积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三工河组沉积旋回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叠置特点和组合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工河组退积式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由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河上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滩坝组合砂体等5类不同叠置样式的砂体组成,可划分为4个体系域级正旋回,不发育反旋回沉积。第一旋回为高湖平面期断续分布的滩坝组合砂体,第二旋回为自最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连片沉积的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河上坝组合砂体,第三旋回主要为自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接近连片沉积的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第四旋回为最高湖平面期零星分布的滩坝砂体组合。推测准噶尔盆地基底幕式快速抬升和总体缓慢沉降的构造运动特点,导致了三工河组4个正旋回之间的(强)冲刷特征及退积式叠加样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基于桩海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储层的孔隙特征,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潜山区块有效孔隙的空间组合特征,探讨了影响研究区下古生界孔隙类型及储层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的主控因素。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以裂缝-扩溶缝-溶蚀孔洞为主,原生孔隙基本消失,具有储集意义的主要为次生孔隙。储层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非常发育的潜山内幕储层,且与风化壳储层不具有统一油水界面,深部溶蚀特征明显;太古界变质岩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之间往往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许多下古生界古潜山带具有"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特征等。孔隙的次生性及多样化的空间组合形式导致不同潜山区块储集能力的明显差异。多级不整合面古岩溶作用形成相时早期的溶蚀孔隙和潜山内幕储层;深埋藏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先成孔隙的溶蚀改造和太古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统一油水界面的形成具重要影响;新构造运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相结合可合理解释研究区下古生界古潜山带"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55.
惠民凹陷东部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的发现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惠民凹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岩浆活动剧烈,深部地质构造复杂。为此,通过岩石物性特征的研究和引起重、磁异常的地质因素分析,将重、磁、震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应用于解决盆地深层地质构造问题,确定了重力和磁力异常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发现了近SN向延伸的滨县-高青-博山区域性右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和NNW向延伸的白桥-文祖区域性左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这两条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对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控制了研究区内线性分布的火山活动和幔源CO2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56.
通过分析油田聚合物驱产出水处理后聚合物的分子特性以及各组分变化,认为含聚合物污水对油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污水中聚合物的含量。由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证明,聚合物浓度不同的污水对具不同渗透率油层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建议对不同类型油层的注入水选择适合的聚合物浓度。这一研究成果对聚合物驱后的污水利用以及研究注入油层的水质标准具有可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首先利用多旋翼无人机(DJI-Phantom 4 Pro V2.0)航测丹霞山阳元石景区,获取高精度影像数据435幅,并利用PhotoScan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拼接,制作航测区正射影像地图和DEM数据;再利用ArcGIS10.5软件对影像数据和DEM数据进行裁剪,把正射影像数据分割成200幅100 m×100 m比例尺为1:1000的图片;然后在图上进行目测识别珍稀物种丹霞梧桐和定位,共获取航测区内321株珍稀物种丹霞梧桐的位置数据,并建立丹霞梧桐点位置地理数据库(.gdb);最后通过数据库丹霞梧桐位置图层表属性中的Calculate Geometry功能计算并获取321株丹霞梧桐位置的坐标、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完成航测区内丹霞梧桐数据库的构建.对数据库中的丹霞梧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航测区共内有321株丹霞梧桐,大部分(298株)分布在海拔为160±60 m的范围内,74.3%(231株)的丹霞梧桐分布在坡度>30°的丹霞崖壁地带.在航测区的南东(65株)、南(86株)和南西(45株)3个向阳坡向上,丹霞梧桐分布集中,约占总数的61.1%(196株).珍稀丹霞梧桐地理数据库的构建,不仅可提供每株丹霞梧桐精准的位置、高程、坡度、坡向等微地貌信息,还能提供丹霞梧桐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空间分布图谱,为珍稀物种资源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8.
内蒙古西乌旗梅劳特乌拉蛇绿岩的识别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新识别出的内蒙古西乌旗梅劳特乌拉蛇绿岩位于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北部,从空间展布看,为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的东延部分,通过对梅劳特乌拉蛇绿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研究,发现梅劳特乌拉蛇绿岩带呈ENE-NE向展布,宽约6~11km,延伸约24km,蛇绿岩各单元出露较齐全,岩性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辉橄岩、层状-块状辉长岩、辉绿岩脉(墙)、枕状玄武岩、辉斑玄武岩、及硅质岩。蛇纹石化方辉辉橄岩具有低SiO 2、高MgO,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宽缓的U型,具SSZ(supra-subduction zone)型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特征。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脉(墙)具低K2O(平均0.82%)和TiO2(0.8%~1.2%)的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显示LREE弱亏损的平坦型;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脉(墙)的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和Ba含量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Th、Ta、Zr、Ti明显亏损,为典型的SSZ构造背景成因的熔岩特征。获得块状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8.5±2.2Ma,据此确定梅劳特乌拉蛇绿岩形成于晚石炭世,为约束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佐证。  相似文献   
59.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高于绿洲地区,低于半干旱农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明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晴天时呈早晚高、中午低的特征,阴天时日变化很小;降雨后地表反照率先降后升,而降雪后则先升后降;沙尘天气过程中,地表反照率比晴天有所增加。晴天时地表反照率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即相同太阳高度角时,上午地表反照率大于下午,这种差异与浅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0.
董逸  刘敏  王金霞  肖天 《海洋与湖沼》2011,42(1):148-156
使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钝顶螺旋藻25天,发现随螺旋藻生物量的增长,细菌生物量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螺旋藻培养过程中细菌种类组成,发现在不同时期细菌群落组成变化明显.通过DGGE图谱中18条特征条带的克隆、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中有8条序列与а变形菌纲序列相似,3条与拟杆菌纲序列相似,2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