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桩海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储层的孔隙特征,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潜山区块有效孔隙的空间组合特征,探讨了影响研究区下古生界孔隙类型及储层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的主控因素。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以裂缝-扩溶缝-溶蚀孔洞为主,原生孔隙基本消失,具有储集意义的主要为次生孔隙。储层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非常发育的潜山内幕储层,且与风化壳储层不具有统一油水界面,深部溶蚀特征明显;太古界变质岩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之间往往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许多下古生界古潜山带具有"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特征等。孔隙的次生性及多样化的空间组合形式导致不同潜山区块储集能力的明显差异。多级不整合面古岩溶作用形成相时早期的溶蚀孔隙和潜山内幕储层;深埋藏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先成孔隙的溶蚀改造和太古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统一油水界面的形成具重要影响;新构造运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相结合可合理解释研究区下古生界古潜山带"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综合录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讨论了黄骅坳陷南部滩海区中生界划分,分析了中生界展布规律,并对中生界主要目的层进行了测井相、地震相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沉积相和亚相特征研究。研究区残留中生界的分布主要受印支期南北向挤压、燕山中期SE-NW向挤压和新生代右阶右行拉分的综合作用,中、下侏罗统在研究区的北区复背斜地势低洼处分布,残留体长轴方向近东西向展布,主沉降中心靠近东部,残留厚度从四周向中心增厚。南区缺失中、下侏罗统,三叠纪在南区分布在EW向原古生界隐伏背斜之上。研究区中生界主要目的层为下侏罗统,属于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曲流河沉积可分为河道亚相和河漫滩亚相,河道亚相砂砾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高,具有良好的储集性,河漫滩沼泽亚相一般为细颗粒沉积,通常作为盖层。  相似文献   
3.
南白碱滩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流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白碱滩断裂带可分为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两个结构单元。滑动破碎带具断裂角砾岩特征,厚度小,压实强,岩性致密,封闭性好;诱导裂缝带宽度大,裂缝发育,胶结充填作用强。断裂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方沸石,另外还发现硅质和沥青充填。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发育,有盐水包裹体,也有有机包裹体,主要沿方解石解理面和微裂隙呈线状分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可分为3个区间,有机包裹体在荧光镜下也显示出棕色、亮黄色及蓝绿色3种颜色,表明南白碱滩断裂带至少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成岩胶结作用对南白碱滩断裂带的封闭性起重要作用,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早期封闭性断裂会重新开启,流体将再次活动,形成新的胶结物,故该断裂的封闭是多期流体活动发生成岩胶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风化壳储集层成因及其差异性特征分析是当今储层地质学研究热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中生界油气勘探遇到瓶颈,目前探井仅钻揭白垩系顶部风化壳,且风化壳储集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极强,明确风化壳储集层成岩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和组合关系,对本区乃至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富林洼陷白垩系西洼组复杂岩性风化壳储集层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风化壳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和凝灰岩,其次为脉岩、隐爆角砾岩和砂砾岩。由于不同构造单元在复杂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洼—隆—隆”或“洼—隆—洼”的演化过程,不同岩性储集层的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差异明显。火成岩和碎屑岩原生孔隙类型和成因明显不同,但现今储集空间均以次生孔隙特别是溶蚀孔为主,被溶蚀物质包括斑晶、基质以及火山岩屑等。溶蚀作用的主导流体多变,继抬升暴露过程中富含CO2的大气淡水之后,有机质成熟时排出的有机酸对储集层改善有积极作用。有利风化壳储集层的形成受到岩性、埋藏演化过程和成岩流体的共同控制。整体上,富林洼陷白垩系西洼组储集层质量由好到次的顺序为: 凝灰质砂砾岩,火山角砾岩,含残余气孔安山岩,凝灰岩,次火山岩;不同岩性风化壳储集层在复杂埋藏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改造。  相似文献   
5.
基于前人对富林洼陷F117-F121井区的精细构造解释、油源分析,创新性地提出本区中生界油藏类型为下排式;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恢复方法,并结合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别从源岩超压和裂缝输导体系两方面论证,证实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类型确为下排式;采用数学公式演绎法,引入"压降"概念,量化评价下排式油气运聚最大波及范围为172.84m,该结果与实际试油成果排烃范围为180m吻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