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214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805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赋存于地球深部的地热资源,以其储量丰富、清洁再生等优势,有望成为破解我国能源困局,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干热岩(HDR)开发过程中,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下水-岩作用问题,在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化学场(THMC)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劣化会诱发岩石微裂纹-裂缝扩展、成核与丛集行为,进而影响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热交换效率和地质体稳定性,这也是制约干热岩长期安全开发的瓶颈,亟待突破。通过总结现有干热岩高温高压下多场损伤研究中的实验探索、理论模型、数值分析等多手段跨尺度方法,分析干热岩在高温高压及水环境下的应力腐蚀效应,可阐明循环生产过程中低温工质与高温地质体循环换热下干热岩储层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及工程响应,进而揭示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干热岩储层疲劳劣化损伤机理,为我国深部地热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地质保障;但仍亟待深入开展增强型地热系统的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的干热岩疲劳劣化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如考虑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损伤的干热岩长期强度评价模型、基于跨尺度疲劳损伤评价的干热岩开发下地质体长期稳定性方法、适应于干热岩储层改造...  相似文献   
982.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静  陈鑫  田洪水 《沉积学报》2006,24(5):666-671
主要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等手段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纪环状层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物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类型多样,形态复杂,计有光滑圆环状及蝌蚪状带“小尾巴”的环状层理、马尾丝或串珠状不规则环圈的环状层理、与阶梯状微断裂伴生的环状层理、链条状环状层理群、纺锤型环状层理群和中心为“飞石”环圈较光滑的环状层理等6种。综合分析认为震动塌落、震动拉伸变形、地震断裂面的摩擦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扩散作用是环状层理的主要成因,前三种成因的环状层理往往与其他震成构造伴生,可作为震积岩的良好标志。环状层理的其他成因还包括:地震波传播方式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涡旋的影响、“滚雪球”效应、间歇胶结作用以及生物成因等。研究环状层理必须综合考虑构造位置、应力条件、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围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3.
吕国卿  田高力 《河南测绘》2010,(2):16-17,24
一、引言 不同类型的GPS接收机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计算软件,相互之间能用性较差,如果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让多种GPS接收机协同作业,就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规模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在这里就介绍一下不同类型的GPS接收机在测量中联合作业的应用,共测绘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84.
田大浪  谢强  宁越  傅翔  张建华 《岩土力学》2020,41(11):3663-3670
渗透变形是颗粒材料中细颗粒在渗流作用下发生重分布且导致土体的内部结构、水力及力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导致砂砾石土地基及堤防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自主研发的刚性壁渗透仪对不同级配及细颗粒含量的间断级配砂砾石土在恒定水头渗流作用下进行渗透变形全过程试验,监测了渗流过程中的局部水力梯度空间分布以及竖向位移变化,分析了渗透试验结束后土体的颗粒级配空间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粒中细颗粒所处的欠填、满填及过填3种堆积状态决定了粗、细颗粒间不同的接触方式,影响其渗透性。渗透试验结束后细颗粒流失量沿试样高度的空间分布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即顶部流失区、中部均匀区及底部流失区。局部水力梯度的快速下降伴随着竖向位移的突变,意味着渗透变形的开始;渗透变形启动时的局部水力梯度大于全局水力梯度,证实了采用大尺寸试验执行渗透试验的必要性。细颗粒处于过填状态的试样依然会发生渗透变形且导致强烈的沉降变形,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5.
周超  孙骥  郭爱民  贾朋远  陆文  隗含涛  郭鼎  蔡毅 《中国地质》2020,47(4):1241-1259
古台山矿床和龙王江矿床是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颇具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锑矿床。古台山金锑矿床位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外接触带,而龙王江金锑矿床则距离白马山岩体较远。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入手,讨论了成矿流体的特征、来源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古台山矿床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99~298°C,盐度集中在2.07%~11.46%NaCleqv;龙王江矿床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64~238°C,盐度集中在1.40%~8.41%NaCleqv。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古台山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流体;龙王江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显微测温,认为流体不混溶是导致古台山矿区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而龙王江矿区矿质沉淀很可能是温度和(或)压力的变化,或大气降水的加入(混合)所导致。  相似文献   
986.
红柳河-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内蒙古北山造山带中部,呈北西西向展布,向东延伸至白云山-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向西延伸至牛圈子-红柳园蛇绿混杂岩带。在白云山地区,蛇绿混杂岩由不同类型的岩块与基质组成,基质具有分带性,南侧以砂板岩基质为主,北侧以蛇纹岩基质及绿泥钠长片岩基质为主,反映了俯冲增生杂岩的特征。其中基性熔岩大面积发育,岩性以绿泥钠长片岩及变质玄武岩为主,TAS及AFM图解显示基性熔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有弱Nb-Ta负异常及弱Sr正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了轻重稀土基本未分馏的曲线型式,微量元素系列判别图解显示了类似于MORB-like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由此可见,白云山地区基性熔岩为MORB-like玄武岩,反映了蛇绿混杂岩形成于弧前的构造背景。此外,本次工作获得侵入基性熔岩中的斜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19.8±2.1Ma,εHft)-t图解显示了斜长花岗岩为地幔分异的产物。微量元素蛛网图中Nb-Ta亏损、右倾的稀土配分曲线及Th/Yb-Nb/Yb图解反映了斜长花岗岩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对比研究区晚寒武世岛弧钙碱性辉长岩,我们认为白云山地区早寒武世发育MORB-like玄武岩,中-晚寒武世为岛弧钙碱性辉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反映了初始俯冲-正常俯冲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87.
地下水是志丹靖边地区主要的用水来源,针对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控制性数值试验的方法,选择志丹靖边地区典型的区域,分别设计不同的方案,建立数值模型,对地下水的不同开采方式和开采强度下的降落漏斗形态和最大水位降深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通过线状布井的方式沿河谷布设开采井优于在研究区内平均布井,并且线状开采强度应控制在600~800m~3/d·km~(-1)。对志靖地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8.
采用了设定最大内插距离和最大内插角度两个阌值,根据滤波次数动态调整了其值以达到最佳滤波效果,实现并改进了TIN迭代滤波算法。  相似文献   
989.
超短基线系统水下定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超短基线定位的研究现状和定位精度,分析了超短基线水下定位系统误差的来源、各种数据融合过程中的误差和定位精度,最后提出了提高水下定位系统精度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990.
虽然,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条件艰苦、气候严酷的雪域高原上,但是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依然创立了属于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苯教,后来又继承并发扬了佛教.在这两种教义的影响下,形成的藏民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和活动,对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利多弊少的.与其民族心理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民居及丧葬习俗,也充分体现出了藏民族尊重自然的环保意识.藏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应该受到鼓励和继承,更值得大家去学习.对于藏族人民在发展经济中出现的不利于环保的行为,需要政府和环保工作者给予积极地引导,并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