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68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由于直升飞机需要第一时间内获取地震、泥石流灾区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全国DEM数据库,根据飞机飞行高度、飞行方向、设计重叠度、当前曝光点坐标自动快速计算下一曝光点坐标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但能满足直升飞机自由飞行路线的影像获取,而且能顾及地形起伏对像片重叠度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法设计的曝光点坐标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2.
根据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张量需要知道哪个节面是断层。如果这类信息缺失,而且断层面和辅助节面有交换,应力反演就可导致不精确的结果。众所周知,Michael研制的线性反演方法即使震源机制的断层面选择错误时得到的主应力方向也相当准确。然而,形状比对于断层面的选择更为敏感,用辅助节面替代断层会导致明显误差。通过修改Michael的方法并联合反演应力和断层取向克服了这种困难。断层取向通过对断层不稳定性施加约束来确定,迭代计算得到应力。作为副产品,断层上的总体摩擦系数也能同时确定。数值试验表明,新的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快速、准确,表现明显优于标准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克里特岛中部和捷克共和国的波希米亚西部震群区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在克里特岛中部数据中,联合迭代反演法正确识别了38个断层中的36个。在波希米亚西部数据中,反演识别的断层接近震源丛集描绘的主断层面。总体摩擦系数在克里特岛中部和波希米亚西部分别为0.75和0.85。  相似文献   
193.
活动断层高密度电法响应特征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断层探测作为减轻地震灾害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一直被人们所关注.高密度电法已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中,为了进一步认识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的探测效果及活动断层探测的高密度电法装置的有效选择,本文进行了温纳装置、二极装置、偶极—偶极装置、三极装置和温施装置的理论模型正反演研究,以及常用的温纳装置、温施装置和偶极—偶极装置的实例应用研究与分析.(1)基于断层是否穿过第四系判断断层活动的前提,理论模型模拟表明高密度各装置均可进行活动断层的定性探测和进行地质分层,而表层为相对高阻层的地层结构有利于进行地质分层,其精度高于表层为相对低阻层的地层结构;(2)模型模拟表明高密度偶极—偶极装置进行活动断层的定性探测和地质分层是最有效的装置,三极装置次之;(3)理论模拟和实例应用表明,高密度偶极—偶极装置对活动断层的响应最敏感,可有效确定其性质,这与理论模拟结果完全相符,因此实际应用时宜采用偶极—偶极装置进行活动断层的探测.  相似文献   
194.
三峡大坝下游溶解氧变化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三峡工程坝区水域实测数据,分析了水库蓄水以后大坝上、下游断面溶解氧浓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的变化特性,探讨了水位、流量因素对大坝下游水体溶解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坝身孔口过流水体大量掺气后进入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水体溶解氧浓度和饱和度显著增加,甚至达到超饱和状态。由于电站过流基本不改变水体溶解氧量,在电站和坝身孔口同时过流时,两种水体掺混后,下游溶解氧量主要受流量比的影响。此外,下游溶解氧量随流量的增加和下游水位的升高而增大。过坝总流量超过35 000 m3/s,下游水位超过68 m以及坝身孔口过流流量占总流量的绝大部分时,需特别重视溶解氧超饱和现象对水生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5.
手持式GPS定位精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在绝对定位模式下系统地探讨手持式GPS定位的稳定性,合适的定位观测时间,观测值中所含误差的性质.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手持式GPS定位中系统误差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认为改正系统误差是提高手持式GPS定位精度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对手持式GPS同步和异步距离测量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6.
为了满足人们能在任意地点、任意时刻存取任意数据的需求,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需要进行动态数据管理。一种解决方案是服务器根据关联规则挖掘出的规律,对热点数据进行预测,并利用数据广播技术将热点数据不断地推向移动客户机。但经典的Apriori算法并不适合时序数据的处理,而现有的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又对服务的关联时间阀值考虑不够,故本文对经典的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使之适应动态数据管理的需要,从而为解决LBS动态数据管理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7.
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是海洋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总结回顾了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现状,提出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未来发展设想。多年滚动式发展的大洋矿产资源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大洋矿产资源评价、矿区圈定、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提供了可靠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伴随大洋资料量的迅猛增长,用户需求增加,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运行体系急需完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对大洋信息的使用需求,更好地实现大洋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8.
辽宁本溪晶花洞发育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中,洞内碳酸钙沉积物具有白色、黄色、肉红色、浅蓝色和黑褐色等多种原生色彩。在洞穴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围岩和洞穴碳酸钙沉积物X荧光分析以及显微镜薄片鉴定,认为洞穴中白色的次生化学沉积物主要由质纯的CaCO3形成;浅蓝色、黑褐色的形成则多由沉积物含有铜、锶和锰、锌所致;而黄色、红色则为不同环境下铁、锰等变价元素所产生。   相似文献   
199.
本文以NOAA-18(N)AVHRR/3数据,运用通用劈窗技术获得地表温度。首先,利用MODTRAN 4模拟不同地表和大气状况下热红外通道(Ch4,10.3~11.3μm和Ch5,11.5~12.5μm)的星上亮温,并建立模拟数据库。其次,按照地表温度、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地表比辐射率和观测天顶角,对模拟数据库分组,确定出各分组的通用劈窗算法系数。然后,将构建的地表温度反演模型应用到NOAA-18(N)AVHRR/3数据,模型所需的地表比辐射率由NDVI阈值法确定,大气可降水汽含量是利用Li等(2003)提出的一种劈窗的协方差与方差比的方法来估算。反演结果表明:在观测天顶角小于30°或者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3.5 g/cm2时,地表温度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0K;在观测天顶角小于45°并且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5.5g/cm2情况下,均方根误差小于1.5K。最后,利用美国通量站的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小于1.8K。  相似文献   
200.
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TI裂缝各向异性介质中,转换波随方位角的变化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解析公式可以表达其变化特征,只能通过物理实验或数值模拟来分析其应用的可能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转换波在裂缝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其R分量和T分量的振幅属性都具有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R分量振幅方位各向异性拟合椭圆的长轴方向指示裂缝方位,这与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相似;根据P波AVAZ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原理,对转换波R分量振幅方位各向异性曲线进行方位椭圆拟合,寻找椭圆的长轴方向,即裂缝主方位,再由P波AVAZ技术中振幅响应与炮检方向和裂缝走向之间的夹角关系式得到裂缝的发育密度,从而构建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AVAZ裂缝检测技术.该技术已用于川西新场气田某区块的裂缝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