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华北地区早更新世生物-气候事件--以哺乳动物化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华北地区几个早析世洞穴地点哺乳动物群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和动物迁移。龙牙洞、第18地点、贾家山以及东洞动物群都是喜冷型动物群,反映的气候干冷或干凉,植被为稀树草原、森林-草原或干冷草原。在气候方面,它们可与黄土层堆积时气候对比。第12地点显示炎热湿润气候,东洋界动物向北迁移,森林茂密,是我国北方一次重要的温暖事件,相当黄土剖面中的古土壤层(S24-S25)的气候。第9地点和西洞动物群批示气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研究了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时期的气候和环境。通过孢粉、氧化物、磁化率、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表明,高坪地区在早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古人类生存时的气温比现今高,但降雨量比现今少,而且在1.95~2.14MaBP和2.15MaBP发生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温事件,降温幅度可达5~9℃。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李官桥,潭头和垣曲3个盆地下第三系对比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并提出了中国早第三纪生物古地理区系划分的新概念。根据3个盆地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以及与国内外相应动物群的对比研究,对其早第三纪生物地层划分和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基于生物地层发育顺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特征以及控盆断裂发育方向上的差异,本文划分出了我国早第三纪6个生物古地理区系:Ⅰ.天山-阴山-图门区;Ⅱ.塔里木-华北区;Ⅲ.昆仑-秦岭区;Ⅳ.扬子区;Ⅴ.南岭及东南沿海区;Ⅵ.青藏区。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部盆地下沉的速度大于东部盆地。在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的沉积相和厚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河断裂以西为洪冲积相的砾石层 ,厚度薄 ;滇西北主要为河流相的砾石层和砂层 ,略较滇西的厚 ;滇中地区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的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砂层和砾石层 ,厚度较大。说明进入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隆升强度明显加强 ,而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在早更新世晚期 ,在青藏高原的昆黄运动的影响下 ,全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元谋运动 ,造成下更新统的褶皱、断裂变形和金沙江的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奔子栏—金江街段发育史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捷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4,17(3):234-241,253
  相似文献   
16.
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于1993年12月21日至1993年12月23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与会者15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15人,教授86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同志,地矿部副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张宏仁同志等出席了纪念会.会议由程业勋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杨遵仪教授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等19家发起单位作主题发言,系统介绍了袁复礼教授的生平事迹;武衡、张宏仁、黄汲清、孙殿卿、程裕淇、丁国瑜、杨起、赵鹏大、蒋松等同志相继发言.他们高度赞扬了袁复礼教授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宽厚待人的崇高美德和优良作风。会议组织出版了《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论文集》和《桃李满天下》纪念文集。为纪念袁复礼教授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还发行了纪念专刊和专栏。 袁复礼教授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徐水县,卒于1987年5月22日。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5年赴美国纽约建筑学校、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从事地质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任清华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源区两岸的第二级阶地砂砾层和基座中发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冰楔假型群。一种是发育在阶地砂砾石层的冰楔假型,其特点宽而浅,底部边界呈圆滑锅状,深约0.5~0.9m,宽0.8~1.4m;另一种是发育在第二级阶地基座的基岩中,以窄深倒三角状为特点,其底部尖锐,深约0.7~2.0m,宽为0.3~1.0m。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5.69±0.43kaB.P.,5.43±0.41kaB.P.),后者形成于末次冰期的冰消期(13.49±1.43kaB.P.)。另外,还在洪积的砂砾石层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冻融褶皱(宽3~4m),其时代晚于39.83±3.84kaB.P.,也是末次冰期的产物。根据冰楔假型的对比研究,在全新世的中期(约5.5kaB.P.前后)和冰消期,黄河源区的降温幅度达6~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新世中期的冰楔假型形成,表明了大暖期气温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周口店太平山北坡西洞动物群及其洞穴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店太平山北坡西洞于1987年发现,其中的裂隙堆积物厚达21.7m,可分7层,化石产自剖面的第5层和第7层。第5层计有Erinaceussp.等16种动物化石,第7层产有Ochotonacf.nihe-wanica和Lepussp.。第5层的时代与周口店第9地点动物群的大体相当或略早,而第7层可与太平山北坡东洞的第8-6层对比。  相似文献   
19.
潘蔚  程捷  王树红 《铀矿地质》2003,19(6):333-338
本从吐鲁番盆地第四系典型剖面的岩性岩相和孢粉组合特征入手,分析了这些特征所反映的气候类型和性质。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第四纪以来以干凉为主,间有温和湿润的气候,比较有利于砂岩型铀矿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黄河袭夺长江水系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捷  田明中  张绪教 《地学前缘》2007,14(1):251-256
对黄河源区的河流地貌研究表明,该区共发育三级阶地,其中第一、第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末期至全新世,而第三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在晚更新世晚期,多石峡被切开,黄河源区晚更新世湖泊消失,现今黄河形成。随着现今黄河的形成和晚更新世湖泊的消失,南岸支流之一的多曲向南溯源侵蚀加强,并穿越巴颜喀拉山,夺取了巴颜喀拉山南侧原属于长江流域的贝敏曲和洛曲,使分水岭向南推进了25km,袭夺的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