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63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通过市政综合管线GIS系统开发,提出一种基于COM组件技术在GIS应用系统中元数据的组织方案,可动态抽取元数据信息,以及使元数据记录可以作为GIS的快速启动模版,并且利用XML实现GIS元数据的实时浏览和交换输出的动态管理,提高了地理元数据的灵活性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2.
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57,自引:10,他引:157  
自 2 0世纪 2 0年代以来 ,中国地区 4 0和 90年代出现了 2个暖期及 5 0~ 6 0年代相对冷期。最近的 90年代的最暖年 (1998年 )或 5a滑动平均气温几乎已达或略高于 4 0年代的最暖年 (194 6年 )或 5a滑动平均气温。变暖最明显是北方地区 (黑龙江和新疆北部 ) ,而 35°N以南和 10 0°E以东地区自 5 0年代以来存在一个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变冷带 ,虽然 90年代有变暖趋势 ,但基本达到 4 0年代暖期气温。中国降水则以 2 0年代为最少 (192 9年最少 ) ,5 0年代为多水年代 ,以后缓慢减少 ,70年代以后变化不大 ,但多雨带在 80年代及以后由华北南移到长江中下游。195 1~ 1990年 ,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呈负相关 ,在东北和长江—黄河间存在 2个负相关中心 ,表明北方是变暖变旱 ,江淮间是变冷变湿。这些气候变化特征和全球气候变化相比较 ,除北方外 ,变暖期明显的滞后于全球变暖 ,并且出现变冷带等明显差异。文中还综述了用诊断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中国变化的气候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 (热岛效应和气溶胶影响 )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 ,以上提出的 3种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有明显影响 ,特别是工农业发展造成的气溶胶增加是四川盆地气温变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3.
Lamprophyresarewidespreadinthe“Sanjiang”(tri river)alkali richintrusiverockbelt(Ailaoshan Jinshajiangalkali richintrusiverockbelt)insouth westernChinaandhaveaclosetemporalandspatialre lationwithAu,Cumineralization(HuYunzhonget al.,1995;HuangZhilongetal.,1999).Therefore,thereiscrucialsignificanceinsuchaspectsastectonic environment,mantlemetasomatism,crust mantlein teraction,magmaticevolutionandassociatedminerali zation.TheBaimazhainickeldepositislocatedinthe southernsegmentofthe“Sanjiang…  相似文献   
164.
云南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40Ar-^39Ar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全部为云煌岩.两个样品的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32.46±0.62Ma和32.01±0.60Ma,表明矿区煌斑岩为哀牢山断裂带新生代早期高钾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化学组成上,矿区煌斑岩具有高M值[100×Mg/(Mg+Fe2+)](67.42~86.35)、高ALK(K2O+Na2O为7.01%~9.81%)、富钾(K2O/Na2O为1.66~2.64)、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Rb、Ba等)和LREE、明显的Ta、Nb、Ti负异常的特征.Sr-Nd同位素具有高(87Sr/86Sr)0比值(0.70625~0.70912)和低εNd(-5.22~-3.68)的特征,位于EM1和EM2地幔端元之间,有更靠近EM2的趋势.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煌斑岩的源区为交代富集地幔,进一步判别表明源岩处于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和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的混合线上,以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为主.源区交代富集的矿物既有金云母,也有角闪石.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斜长石±磷灰石±铁钛氧化物的结晶分异.岩浆形成于大陆弧的构造背景,俯冲的陆壳和古特提斯洋壳对富集的源区均有贡献.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和哀牢山断裂带新生代早期其它高钾岩浆岩具有相近的年代、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源区,受控于相同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5.
倪超  纪友亮 《中国地质》2006,33(1):193-200
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对该区进行层序地层学的分析和研究,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的主控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各层序的不同特点。同时对每个层序内部的沉积特点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层序发育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过程中,还对层序不同体系域的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聚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各体系域可能发育的最有利的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66.
以研究机器视觉技术在运动的流线体类型的工业品在线质量检测领域的应用为基础,重点地研究线阵CCD相机结构、成像原理、成像方式及外部条件,分析了CCD相机成像误差来源及相关解决方法,探讨了线阵CCD相机在质量检测领域的成像模型的具体应用模式,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内容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线阵CCD相机的成像几何模型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性和适用性,为线阵CCD相机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7.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   总被引:127,自引:7,他引:1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统计了中国地区1961~1990年近30年地面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地区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减少趋势。在排除了大部分云的影响后,对太阳辐射的统计也给出了类似结果。对云量和地面能见度近30年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呈下降趋势,但云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初步认为,近年来大气混浊度和大气中悬浮粒子浓度的增加是引起中国某些地区直接辐射量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8.
非地震找油是对除地震勘探方法以外的物化探找油方法的总称。本文主要综述并探讨了在地质条件比较特殊的地区,通过对多种方法实现最佳组合,提高找油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9.
江西波阳莲花山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文亮 《江西地质》1996,10(2):85-92
莲花山萤石矿床是一个规模大,品位富,矿体相对集中,易采选,轻富经济价值的矿床。矿床位于花岗岩体的内接触带,花岗岩体及NE向断裂同时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矿石类型以单一萤石型为主,次为石英-萤石型。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0.
斜角坐标系组合图型的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角坐标系组合图型的研究(二)谷宝庆,胡文亮,张军海,韩宪生(河北师范大学050016)(河北省科学院050051)本文是“斜角坐标系组合图型的研究(一)”(《地图》1994第4期)的续篇,主要包括斜角坐标系的三面组合与反转组合等,即斜角坐标系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