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211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517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61.
水权制度冲突与水资源安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威胁我国水资源安全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的水权制度冲突,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权属冲突、管理体制冲突、取水许可制度与水权交易的冲突、收益分配权的冲突、“以人为本”原则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冲突等。解决制度冲突的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途径是实施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2.
齐古背斜构造复杂,变形强烈,地震资料相对较差,构造样式建立存在多解性。为准确落实该区构造特征,从地质“戴帽”、倾角标定及平衡恢复与几何变形正演等关键技术出发,对齐古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确立齐古背斜为早期构造三角楔与晚期冲断褶皱复合叠加的构造样式。该背斜主体部位具分层、分块构造特征,西段以南倾冲断断裂为主,东段以北倾反冲断裂为主。复杂构造建模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大大降低油气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63.
河西务断层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北部地区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新近纪-第四纪时期渤海湾盆地整体进入热沉降 阶段后,该断层仍然存在构造活动,2018年在河北永清县发生的地震就是由该断层的活动所引发。文章利用地震数据对河 西务断层的结构特征和新近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务断层新近纪以来具有右旋走滑的张扭特征,主 断层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结构,平面上具有分段性,北段和南段兼具右旋走滑和拉张的特征,中段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 特征。运动学模型表明,这种分段差异性主要由各段主断层走向和块体走滑运动方向的夹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4.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3-K1)、晚(E2末-N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  相似文献   
165.
针对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重大需求,在收集、整理下扬子苏、浙、皖地区地质和地化资料的基础上,依托科学钻探CSDP-2井岩心,系统对比了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区早志留世古地理背景和沉积充填特征,进而利用一系列地化测试数据总结了南黄海盆地下志留统烃源岩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目前已钻遇了坟头组和高家边组上部两套丰度很低的厚层、暗色(粉砂质)泥岩,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热演化程度已整体进入过成熟阶段;受控于全球海侵事件和扬子板块构造活动的发展阶段,早志留世初期深水陆棚环境逐渐向后期的浅水陆棚环境演变,加之早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良好的保存条件,使得下扬子区高家边组下部烃源岩的品质明显高于上部,并以底部黑色笔石页岩段有机质丰度最高。因此,南黄海盆地高家边组底部理应存在一套优质烃源岩层,可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166.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7.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地理科学》2020,40(12):2055-2063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多源、多时段的村级农地流转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转规模呈跨越式增长,经历快速增长和短期减速增长两个阶段,流转速度受土地政策影响较大;农地流转的空间分布由随机转向集聚,高高集聚区由主干道沿线转移至以农业为主的平原街镇,低低集聚区由不显著到集中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街镇;② 控制自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发现流转主体、流转用途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清楚把握农地流转时空演化特征,合理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用途,以优化大城市近郊的人地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8.
根据长山群岛 1965-2016 年渔业统计资料,分析长山群岛海域主要捕捞渔获物产量、平均营养级 (Mean trophic level, MTL)、渔业均衡指数 (Fishing in balance index,FiB) 年际变化,探讨其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52年来渔获物 MTL 周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1) 长山群岛捕捞产量、MTL 和 FiB 指数呈阶段性变化; (2) 长山群岛渔业资源开发经历初期开发、扩张捕捞、过度捕捞、资源破坏等四个阶段,渔业资源环境正在逐渐恶化;(3) 受人类捕捞活动影响,MTL 在 15~19 年和 24~34 年两种时间尺度下呈周期波动,30 年为第一主周期,17 年为第二主周期。长山群岛渔业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未来几年平均营养级将呈下降趋势。为防止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应加强捕捞活动管理力度,落实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完善预警机制,构建海洋渔业资源监测系统;同时应积极调整长山群岛渔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69.
170.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压汞数据、测井曲线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对平北地区基底岩浆岩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发育条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以花岗岩储层物性最好,其储集空间以构造缝、溶蚀缝和溶蚀孔为主,其中,构造缝占比61%,在作为良好的储集空间的同时,也为原生孔隙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区花岗岩储层发育具Ⅰ型模式,即,整体呈漏斗形,上部地区因裂缝、溶蚀孔洞被充填而形成致密区,储层物性差;中部大气淡水淋滤和构造应力作用下,裂缝发育,具备优异的储集空间和孔喉条件,为优质储层发育区;下部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弱,构造应力影响小,裂缝不发育,储层物性最差。研究认为优质基底岩浆岩储层位于基底中上部,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强,构造应力强,断层、断裂较为发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