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96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燕山地区金,银成矿期与成矿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燕山地区金、银矿主要分布于十个金、银矿化集中区内.这些金银矿化集中区受中生代构造-岩浆带所控制,大部分金、银矿床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区内主要金、银矿化类型有:岩浆热液硫化合物石英脉型、火山-次火山岩型金、银矿化与蚀变岩型、斑岩型、古砾岩型金矿化.据矿石混合铅多阶段模式、蚀变矿物的K-Ar法与Rb-Sr等时线法等直接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结合地质推断法.确定了区内主要金、银矿形成于燕山期,少数几个金矿形成于吕梁期与海西—印支期;太古宙—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早期存在微弱金、银矿化,没有形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2.
中酸性侵入岩氧化钾平面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壳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地区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强烈,形成数百个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本区侵入岩的氧化钾分布具有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征。燕山北区中酸性侵入岩K2O含量普遍较高,平均为5.0%,而燕山南区中酸性侵性岩K2O含量平均为4.0%,统计分析表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氧化钾与地壳厚度呈线性相关,;地壳厚度是决定燕山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氧化钾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与板块边缘岛弧带火山岩氧化钾空间分布的主要制药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14.
将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区域构造活动性、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领域,对青藏铁路南段沿线的构造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选用断层运动速率、地震震级、温泉温度及剪切应变4个关键影响因子作为BP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构造活动强度(α)作为输出向量,以α为定量判据,将全区划分为相对稳定区(α<0.22)、较不稳定区(α≈0.22~0.38)、不稳定区(α≈0.38~0.69)、极不稳定区或强烈构造活动区(α≥0.69).在青藏铁路南段沿线划分出格仁错、崩错、当雄-羊八井、错那湖、唐古拉山口南、聂荣东北、聂荣西北、雅鲁藏布江断裂沿线、萨迦等不稳定区,在不稳定区内部进一步划分出申扎、蓬错、尼木、桑雄、羊八井5个极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15.
200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项目组在开展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当雄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拉萨市属林周县旁多区江多乡发现唐代吐蕃王朝墓葬1处.吐蕃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9世纪,当时时兴墓葬.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道功  谭成轩 《地震地质》1996,18(4):436-442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今地震观测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长江三峡及邻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及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将持续79a,活跃期内的最大地震震级不会超过5.2级。这对三峡地区地震问题的评价与防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沿伊列克得-阿里河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发育许多大小不等、北东向延伸的蛇绿岩块。其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对其层序、岩石组合、矿物成分、岩石化学特征、就位时代等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18.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19.
宁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拉萨地块中部,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到锆石壳部加权平均年龄值分别为190±8Ma、193±7Ma和191±10Ma,代表成岩年龄,属早侏罗世侵入岩;核部的继承锆石年龄值大体可分为2部分:300~500Ma为古生代基底锆石;1000~1500Ma为元古宙基底锆石,个别测点得到2160Ma和2356Ma的古老年龄值,反映源岩比较复杂,并提供了拉萨地块存在中元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年龄信息。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SiO_2为73.14%~78.12%、K_2O为3.42%~5.72%,K_2O>Na_2 O,AL/CNK为1.22~1.42,刚玉标准分子含量为3.18%~4.69%,属典型的强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Rb含量特别高(410×10~(-6)~737×10~(-6)),Sr含量低(9.2×10~(-6)~49.0×10~(-6)),Ba含量低(20.8×10~(-6)~127×10~(-6));稀土总量低,∑REE为38.59×10~(-6)~97.84×10~(-6),铕亏损中等—强烈(δEu=0.22~0.62);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为1.150900~0.861037,~(143)Nd/~(144)Nd为0.511879~0.511993,反映岩浆主要来自于上部地壳泥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宁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应属于冈底斯构造带印支造山旋回晚期碰撞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综合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冈底斯构造带的历史和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全新世控震断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表调查表明,沿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存在5条重要的全新世控震断裂带,从北到南分别是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带、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崩错断裂带、谷露西缘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裂带.构造-地貌和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北部的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和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的活动强度相对比较小,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2~0.5mm/a.南侧的谷露西缘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裂带的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为约(15±0.5)mm/a.而中部的崩错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强度最大,晚第四纪期间的走滑速率可达(11±4.5)mm/a.全新世断裂活动和古地震研究表明,其中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带、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崩错断裂带的西北分支、当雄-羊八井断裂带的当雄段等区域未来发生强震的概率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