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9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11.
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是近年在西天山新发现的大型金铜矿床,资源储量有望继续扩大,后续勘探方向亟待明确。文章对矿区地表11条探槽和主矿段已完成的108个钻孔中金、铜品位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铜成矿受构造断裂控制,沿断裂破碎带走向自西向东,成矿元素在平面和纵剖面中均显示Cu-Au→Au-Cu→Au(Cu)→Au的变化特征,暗示成矿流体自南西流向北东,成矿热源可能位于矿区63~47勘探线之间;在47勘探线剖面中,成矿元素自下而上显示Au-Cu→Au(Cu)→Au的变化特征,暗示成矿流体来自深部。结合在矿区63~47勘探线之间发现的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小岩体,以及大比例尺勘查地球化学测量所反映的矿区自南西至北东具有W-CuAu→Au-Cu-Bi-Mo→Au(Cu)-Pb-Zn→Au-Ag的元素分布特征,认为矿区成矿中心可能在63~47勘探线之间,成矿流体由此沿断裂构造向北东方向迁移,后续正确的地质勘查方向应在63~47勘探线间的深部。  相似文献   
112.
新疆赞坎铁矿床位于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西段,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赋矿岩系布伦阔勒群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变粒岩、硅质岩及磁铁石英岩等组成。目前探明工业矿体4条,单个矿体长度大于2.5km,矿体厚10~70m;局部见高品位铁矿段(mFe50%),长度达900m,厚度40m左右。矿石类型主要为2种,一种为原生的条纹-条带状磁铁矿(为主);另一种为热液改造形成的块状(高品位铁矿石)及浸染状磁铁矿。矿石稀土元素配分(PAAS)表明,原生条纹-条带状铁矿石Ce和Y元素异常不明显(~1.15、~0.94),Eu具正异常(~1.69),Y/Ho平均值为25,稀土配分模式与沉积变质型铁矿相似。而受改造的矿石中,浸染状矿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明显富集轻稀土,La和Ce显示正异常(~1.46、~1.17),Y显示负异常(=0.66~0.72),Eu表现为强烈的正异常(~4.37),稀土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原生条纹-条带状铁矿石。矿体围岩斜长角闪片岩(变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591±1Ma,结合前人对矿区内侵入体的年代学研究(霏细斑岩,533Ma),大致反映沉积铁矿的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电子探针显示,条带状磁铁矿中的TiO_2、AL_2O_3、MgO、MnO含量较低,标型组分含量与沉积变质型磁铁矿颇为接近,在磁铁矿单矿物成因图解中,条带状磁铁矿整体显示磁铁矿为沉积变质型铁矿;浸染状矿石和块状矿石的组成与典型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偏离反映了后期岩浆-构造热事件对条带状铁矿石的改造;上述结果显示赞坎铁矿整体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BIF)。调查发现赞坎高品位铁矿体与早寒武世侵入的霏细斑岩联系密切,高品位矿石及其围岩发育一定程度的矽卡岩化,如阳起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本文推测高品位铁矿石的成因可能为霏细斑岩的岩浆热液溶解并运移早期沉积变质铁矿中的含铁物质,在构造发育处充填交代形成块状磁铁富矿石。在早寒武世侵入到矿区中部的霏细斑岩体中,同时发育有角砾状磁铁矿和脉状磁铁矿,因此,岩浆热液改造原生条带状铁矿石形成高品位铁矿石的时代应为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113.
新疆西天山是"亚洲金腰带"在中国的重要延伸,成矿找矿潜力大。卡特巴阿苏是该区域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金储量87 t,平均金品位3.84 g/t。矿床形成于中天山北缘靠近那拉提北缘断裂的变形带中,金矿体主要受二长花岗岩体内沿密集韧脆性断裂带分布的蚀变带控制,多呈大型透镜体/似板状体,中部为含金硫化物不规则细/网脉强硅化岩,边部对称出现含金硫化物浸染绢云母绿泥石蚀变岩,黄铁矿和黄铜矿是主要载金矿物,金在黄铁矿中为晶格金,在黄铜矿中为裂隙金或粒间金。卡特巴阿苏金成矿地质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法测得(346.3±3.3)Ma,为早石炭世成岩;矿石中载金黄铁矿Re-Os法测得(310.9±4.2)Ma,为晚石炭世成矿;成矿比成岩大约晚35Ma。金成矿关键控制因素是南天山洋关闭、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陆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金成矿流体中高温(270~390℃)、中低盐度(7%~16%Na Cl eq.)、富CO2,δ18OH2O(V-SMOW)=1.6‰~6.4‰,δDH2O(V-SMOW)=-64‰~-107‰,为深部/变质成因流体;金矿石中黄铁矿(187Os/188Os)i平均为1.449±0.052,REE配分曲线及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129~18.773、207Pb/204Pb=15.459~15.554,208Pb/204Pb=37.707~38.123)与中天山地壳不同岩石建造单元具有明显相似或关联性,成矿物质来自中天山地壳;硫化物δ34S值(6.92‰~12.15‰)指示矿石硫源于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卡特巴阿苏金成矿受晚石炭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陆块碰撞构造应力驱动,金矿床是中天山地壳岩石经受构造-蚀变的综合产物,属"碰撞造山型"金矿床。研究为在新疆西天山持续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提供了新参考。  相似文献   
114.
新疆东天山晚古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广泛分布且已有较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在该区识别出印支期岩浆作用,然而研究者对其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相关动力学问题研究较少。白山钼矿区位于东天山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东段,是东天山多金属成矿带印支期斑岩型钼矿床,其矿体主要赋存于深部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中。本文则对白山钼矿区深部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组成研究。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白山花岗斑岩体大约侵位于226.8±3.2Ma。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具高Si O2含量(68.87%~72.82%)及全碱含量(6.85%~8.17%),铝饱和指数A/CNK为0.93~1.06,均小于1.1,为准铝质至过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和弱的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Th),具高Sr/Y和La/Yb比值的特点,显示与埃达克质岩石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白山花岗斑岩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显示,其具较高的εHf(t)值(+8.0~+11.0)和较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tCDM(556~758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白山花岗岩体可能来源于增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混有幔源岩浆物质,形成于东天山碰撞造山作用之后的板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5.
赋存层控金属矿床的东秦岭中泥盆统中发育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其为与火山及火山热卤水活动有关的地热异常海盆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相。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也为其原岩经过卤水“浸泡”蚀变和埋藏热变质形成方柱黑云岩类的成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据此,推测出秦岭中泥盆世层控金属矿床形成的地热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116.
位于东昆仑与西秦岭衔接转换部位的青海铜峪沟是鄂拉山成矿带上一处重要的大型铜矿床,矿山增储和外围找矿问题突出,硅质岩可能是重要找矿标志之一。铜峪沟铜矿区硅质岩呈层状、似层状及条带状整合产于中—下三叠统中,由微晶-细晶石英组成,含少量绢云母、黄铜矿及磁黄铁矿等。硅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如Al_2O_3-Ti O_2图解、Fe-Mn-(Cu+Ni+Co)×10三角图解和P_2O_5-Y图解,以及硅氧同位素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典型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岩石Si/Al比值、U/Th比值及稀土元素特征等表明热水沉积体系遭受了少量陆源物质的影响。此外,硅质岩Al_2O_3/(Al_2O_3+Fe_2O_3)-Fe_2O_3/Ti O_2图解、Ti/V-V/Y图解、(La/Ce)N-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及稀土元素特征等均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区域上,随着阿尼玛卿洋由南向北俯冲,早—中三叠世铜峪沟一带属弧后盆地环境,盆地内发生喷流沉积作用使大量成矿物质预富集形成矿胚层,此为重要成矿期,而硅质岩作为该过程的重要地质记录,同时指示区域上错扎玛和塔东等地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7.
华北陆块南、北缘铅锌矿床成矿特征对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华北陆块北缘是中国重要铅锌成矿带,对其南缘地区铅锌矿的勘查近年进展明显,对比南、北缘成矿地质环境和矿床地质特征,有助于南缘地区铅锌找矿方向的进一步明确。对比分析表明,华北陆块南、北缘地质特征相似:南、北缘印支期铅锌成矿作用都不太发育,均在燕山期铅锌成矿明显;以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充填和变质热液成矿以及对早先形成的矿床或矿源层的变质改造作用为主,出现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及蚀变岩型等矿床类型;南、北缘铅锌矿都有由"层控"向"岩控"变化的趋势,成矿元素组合也由简单变得复杂。但华北陆块南、北缘不同的地质时代成矿的主导作用有所不同:北缘有太古宙VMS型矿床,而南缘发现的都是中元古代以来的矿床;北缘主要是元古宙和燕山期成矿作用,特别是中元古代Sedex型成矿作用更为显著,形成多个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而南缘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古生代和燕山晚期,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栾川断裂以北的裂谷系中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有寻找MVT矿床的前景,宽坪岩群分布区可以作为今后寻找Sedex型铅锌矿床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18.
扬子陆块北缘马元铅锌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马元铅锌矿床是近年在扬子陆块北缘铅锌找矿的新突破.矿床主要形成于边缘基底隆起翼部震旦系灯影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角砾化白云岩层间构造带中,围岩蚀变很弱.矿石中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物成分简单,中粗粒晶质结构,充填于白云岩角砾间.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记录的成矿流体温度为100~320℃,密度为0.850~1.068 g/cm3,估算成矿流体压力为24.9~31.7 Mpa,相应成矿深度900~1 198 m.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V-CDT为12.94‰~19.4‰,且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硫酸盐矿物的δ34S为32.2‰~33.48‰,H2S来自海相硫酸盐的还原.矿石硫化物206Pb/204Pb为17.62~18.02,207Pb/204Pb为15.49~15.63,208Pb/204Pb为37.57~38.35,成矿金属来源于震旦纪一寒武纪地层.矿石中热液脉石矿物的δ13 CV-PDB为-3.2‰~-1.2‰,δ18OV-SMOW为19.4‰~21.4‰,成矿流体中CO2为震旦系碳酸盐岩的溶解成因.马元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为起源于盖层沉积的中低温盆地卤水,伴随碑坝穹隆构造过程,成矿流体沿灯影组白云岩层间(滑脱或溶塌)构造从盖层沉积中心向隆起边部运动并发生热液充填成矿,在成因上为MVT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19.
南秦岭旬阳志留系热水沉积钠长石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水沉积钠长石岩在南秦岭上古生界中颇具特点,与南秦岭众多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成矿关系密切.最近,在南秦岭旬阳下古生界铅锌矿集区内的志留系梅子垭组地层中首次识别出一条近东西方向延伸长达10余千米的钠长石沉积岩带,与地层整合产出,渐变过渡,厚层块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均粒微-细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钠长石为主,铁白云石、镁电气石常见;化学组成以富含SiO2、Al2O3及Na2O为特征;富Fe、Mn,贫Co、Ni、Cu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围岩类似.但总量较囤岩偏低.钠长石岩中锆石形态、图像及SHIRMPU-Pb测年结果反映锆石为热液上升过程中捕获的基底及下佚地层柱中的碎屑锆石.结合该区下古生界属于扬子北缘被动陆缘裂谷环境,认为该钠长石岩属于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20.
滇西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有机物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永宝  薛春纪  曾荣 《地球化学》2008,37(3):223-232
兰坪盆地以及金顶铅锌矿床存在大量不同形式、成熟度的有机物质.从兰坪盆地到金顶矿区,岩石、矿石中有机物质含量增加明显,金顶矿区矿石及其围岩中有机物质热成熟显著.金顶矿区有机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有机物质烃源母质主要为菌藻类,属I型有机质,烃源母质经历了强还原的高盐度环境;有机物质的铅同位素表明矿区的沥青主要来源于盆地的有机物质,是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演变而来的;碳同位素以生物有机成因碳为主,说明有机物质与金属成矿具有密切的联系.盆地演化尤其是在金顶局部穹隆化过程中可能聚集起来的油气藏是金属大规模快速沉淀的重要还原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