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1.引言最近,在海上已能够建设道路、机场等公共设施及各种工业设施,于是产生了预测对其环境影响的必要性。但是,以前的大气扩散研究,大部分是以陆上观测为基础进行的。海水比土壤热容量大,由日射影响产生的温度变化比地面小。而且,也可以说即使在同一风速和日射量的情况下,陆上的大气稳定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对出露于小兴安岭的"晚古生代"红山组和黑龙宫组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旨在准确限定红山组和黑龙宫组的沉积时限,并揭示其物源组成。样品中大多数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显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暗示其岩浆成因。研究结果显示,采自红山组标准剖面泥板岩中的碎屑锆石42个分析点产生以下年龄峰值:747、807、849、903、956、1 167和1 811 Ma,表明红山组沉积于747 Ma之后;采自伊春地区黑龙宫组泥板岩中的碎屑锆石97个分析点产生以下年龄峰值:700(发生Pb丢失)、805、902、1 764、2 446和2 467Ma,确定黑龙宫组沉积于805Ma之后。近年来在该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普遍存在561 Ma年龄,鉴于红山组和黑龙宫组中缺乏上述锆石年龄组合,认为研究区的红山组和黑龙宫组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47~561 Ma和805~561 Ma,时代置于新元古代。基于两组碎屑锆石的年龄频数和区域地质年代学资料的对比分析,两个地层单元中出现大量新元古代岩浆锆石,证明研究区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岩浆产物为两组地层提供物源;而中—古元古代碎屑锆石的存在,同时暗示该区沉积时地表或地表浅部应存在更为古老的前寒武纪残片。  相似文献   
94.
赵硕  许文良  唐杰  李宇  郭鹏 《地球科学》2016,41(11):1803-1829
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便对其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历史与微陆块构造属性给予制约.所测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CL图像特征和Th/U比值(0.17~1.46) 显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以判定额尔古纳地块上至少存在~929 Ma、~887 Ma、~850 Ma、~819 Ma、~792 Ma、~764 Ma和~738 Ma岩浆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887 Ma花岗岩为一套后碰撞花岗岩类;而850~737 Ma花岗质岩石整体上属于A-型花岗岩,也有部分岩体(漠河、阿木尔、碧水和室韦岩体)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反映这些花岗岩的源区既有中-新元古代(TDM2=884~1 563 Ma)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伴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也有残留的古老中基性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比新元古代全球构造热事件,认为额尔古纳地块上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地壳响应:927~880 Ma的岩浆作用应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造山的产物;而850~737 Ma的岩浆作用应是对Rodinia超大陆快速裂解的记录.通过岩浆事件对比发现,额尔古纳地块与邻近的西伯利亚南缘微陆块(如中蒙古地块和图瓦地块)具有亲缘性,而与塔里木板块和华南板块至少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明显区别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   相似文献   
95.
The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ed climate impacts of the 2015/16 ENSO cycl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latest global climate observational data, especially that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trong El Niño event fully established in spring 2015 and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to one of the three strongest El Niño episodes in recorded history. Meanwhile, it is also expected to be the longest event recorded, attributable to the stable maintenance of the abnormally warm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ince spring 2014. Owing to the impacts of this strong event, along with climate warming background, the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ese mainland reached record highs in 2015. Disastrous weather in various places worldwide have occurr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is severe El Niño episode,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h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North China, especially over the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central Inner Mongolia, and the coastal areas surrounding Bohai Bay. Serious drought has occurred in some of the above areas. The El Niño episode reached its peak strength during November-December 2015, when a lower-troposphere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prevailed over the Philippines, bringing about abnormal southerlies and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a negative phase of the Eur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dominated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which suppressed northerly winds in North China. These two factors together resulted 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frequent haze weather in this region. Currently, this strong El Niño is weakening very rapidly, but its impact on climate will continue in the coming months in some regions, especially in China.  相似文献   
96.
卫星遥感在东海渔场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11~12月预报中心进行了一次东海渔场表层水温及流系速报试验。在试验期间,遥感应用部利用自行开发的微机系统。实时地接收到和处理NOAA卫星数字信号,得到了东海大面积海表温度(SST)的分布,预报台根据卫星遥感的SST数据以及航测、船测、浮标数据和历史资料及时地做出了东海表层水温和流系速报,提供给渔业部门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卫星遥感产品的制作等问题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接收和处理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我们这套卫星信号实时接收和处理系统是在原有国产的卫星云图接收机的基础上,配上PC386微机以及相应的硬件和自行开发的一系列软件构成的。  相似文献   
97.
中国沿海斑海豹的生长与头骨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沿海斑海豹性成熟年龄:雄性3—4年,雌性3—5年。雌兽10年后、雄兽14年后体长不再增长。头骨骨缝愈合速度,随年龄不同而异,各枕骨间的骨缝愈合最快,其次是枕骨顶骨缝,鳞骨顶骨缝,额骨顶骨缝等。一龄兽的翼骨钩状突是结节状、不外展,成年兽则是扁平状并向外侧伸展开。颊齿排列:幼兽紧密并有交错现象,成体松散,齿间有缝隙,无交错现象。乳齿式:I~3/2、C1/1PC4/4=30。  相似文献   
98.
血卵涡鞭虫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2005年9月浙江三门湾地区某养殖场发生的养殖锯缘青蟹规模性死亡病蟹进行观察,并对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头胸甲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血淋巴细胞的量急剧减少,代之以大量寄生原虫,该原虫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肌肉等部位大量寄生,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乳白色液体及病变组织内可见大量寄生虫体,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宿主表现的症状,与血卵涡鞭虫相类似。采用Small等^[5]的血卵涡鞭虫ITS特异引物,扩增出分子量为300bp左右的条带,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序列相似性比较,确定该寄生原虫为一种血卵涡鞭虫Hemntodinium sp。血卵涡鞭虫是海水甲壳类的重要病原寄生虫,我国尚未有该寄生虫病的研究报道,文中首次发现其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为靳一步研究该寄生虫病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99.
中国与邻区第四纪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由于所有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都是穿时的,建议在区域层型剖面中以“最佳物理参考点(golden spike)”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规则,并以放射性测年资料和已经验证的古地磁转换面作为时间界面划分的标准,同时辅以尽可能多的其它对比标志。据此,本文建议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FAD)或Olduvai极性亚时的底界(1.9Ma)作为更新世的下界;以极性时Brunhes/Matuyama的界限(0.73Ma)作为中更新世/早更新世的分界;以同位素第5期的开始(128ka)作为晚更新世的下界;全新世则以第九届INQUA所建议的10ka为其起始。中国的第四系以北方的泥河湾和周口店剖面、西北的黄土剖面,以及黄海的QC_2孔为基础,与邻区的俄国西伯利亚北部、日本的房总半岛和大阪、越南的湄公河平原、泰国中部平原、印尼爪哇的桑吉兰以及新西兰等地的第四纪剖面进行了对比。除了广泛采用的测年资料和古地磁资料而外,在对比中还采用了其它的对比标志为依据。例如生物群:有孔虫的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FAD)不但在中国海域和沿岸剖面中广泛发现,在日本房总半岛、高锅和挂川,以及新西兰均有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剑齿象(Stegoden)和大角鹿(Megaloceros)(或其相似属)在东亚或东南亚广泛分布;人类化石方面,据测年资料,中国的陈家窝人Homo  相似文献   
100.
王者茂 《海洋科学》1978,2(3):22-24
斑海豹(Phoca vitulina largha Pallas)是我国北方沿海数量最多的一种鳍脚目动物。对共换毛序的研究,掌握它一生换毛的情况,不仅可为正常饲养和选择适当时期猎捕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还可将换毛程序性的异同作为探讨种间亲缘关系的依据。 有关斑海豹的换毛情况,至今尚未见到报道,仅Stutz(1966)对东太平洋斑海豹[Phoca vitulina richardi(Gary)]的胎儿和仔兽胎毛脱换顺序作过简要叙述,而对斑海豹仔兽胎毛的脱换顺序他却“尚不知”。作者自1962年起,对斑海豹初生仔兽以及成兽的毛衣脱换顺序,进行了长期观察记录(观察初生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