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3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1.
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参数变化及其水沙过程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慰  王随继  王彦君 《地理科学》2020,40(9):1563-1572
基于1965—2015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泺口站的逐年水文和汛前河道断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河道断面形态参数(河道断面面积,河道宽深比等)的变化,以及对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槽断面形态参数与水沙搭配以及前期断面形态密切相关,沿程3个断面形态参数调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河宽调整幅度沿程减小,辫状河段变幅最大,尤其在1986—1999年,辫状河段萎缩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弯曲河段,顺直河段横向调整幅度最小。受到前期断面形态的影响,辫状河段河道断面调整方式既有横向展宽(萎缩)又有垂直加深(淤积);弯曲河段河道宽深比与流量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横向和垂向的调整方式;而顺直河段的宽深比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河道以垂直加深(淤积)为主。  相似文献   
622.
The anastomosing river that is present within the First Great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and-bedded rivers of this type because it contains gravel-bedded material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nastomosing river are similar to those seen in sand-bedded forms,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channel and interchannel wetlands. Four Landsat images from 1990, 2001, 2013, and 2016 alongside two Google Earth(GE) images from 2011 and 2013 were utilized in this study in tandem with field sampling and observations to select a 12 km main channel length section of the Qihama reach anastomosing river. This section wa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variations in channel planform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ver a 26 year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is gravel-bedded anastomosing river has exhibited a high degree of stability overall, and that there has been no obvious channel and wetland bank erosion and deposition. Data also show that over the 26 years of this study, anastomosing belt area increased by 2.43%, while the ratio of land to water area remained almost equal. The number of wetlands has also increased along this river section at a rate as high as 62.16% because of the fragmentation of some small interchannel examples, while the talweg has alternately migrated to either the left or right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at a relatively stable rate. Indeed, as a result of the migration of this line,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turnover in the number of islands within the main channel while bank shift has occurred at a rate of about 5 m/yr. The numerous anastomosing channels within this river section remained very stable over the course of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by a mean annual migration rate of just 1 m/yr, while the sediments in bank columnar section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ine sands or silt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clay content. The sediment grain-size distribution curve for this river section contains multiple peaks, distinct from the muddy sediments within bank columnar sections from sand-bedded anastomosing rivers. The dense vegetation within riparian and interchannel wetlands alongside this river reach has also protected anastomosing channels from erosion and maintainedtheir stability, a key feature of this gravel-bedded system.  相似文献   
623.
地下工程涌突水是影响工程施工及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水电站地下工程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自一里水电站为例,参考已有且较为完善的岩溶隧道涌突水及非可溶岩长深隧道涌突水的危险性评价方法,从地下水通道和地下水来源(补给)两个涌突水控制因素入手,综合分析各项要素,对自一里电站地下硐室的涌突水危险性进行初步分区。结果表明:自一里电站厂址区整体涌突水危险性较低,但在局部地段有发生涌水的可能。厂址区硐室按照涌突水危险性高低可分为较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624.
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引入室内外协同作业法,并根据“室内虚拟地调—室外调绘核查—室内资料整理”三步走的标准业务流程,基于GIS平台开发适用于前述方法的网页端、桌面端、移动端与服务器端应用系统,研究多数据融合、区域地质图剖切、数字化产状量测、数字化采集模板配置与多端数据协同技术,革新地质调绘作业模式并提升成果质量。归纳了数字化调绘流程标准、数字化调绘技术要求标准与调绘成果标准,并在宜涪铁路得到了良好的工程验证。总结发现,室内外协同作业模式能适当减少室外工作量,提升工程地质调绘的效率与质量;室内虚拟地质调绘能合理利用丰富的数据,扩展地质调绘的宏观视角与成果的连续性;独立配置的地质调绘模板,保证了室内外地质调绘体验的一致性与数据的传承性,降低了软件系统的维护难度。  相似文献   
625.
本实验采用40个家系共计954尾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应用一般动物模型评估4月龄大菱鲆的耐氨氮性状、体长、体重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研究表明,4月龄大菱鲆耐氨氮性状遗传力为0.46±0.20,属于高遗传力,其估计值与0相比达到显著水平(P0.05),具备开展基于表型性状的耐氨氮选育潜力。体长遗传力为0.14±0.22,属于低遗传力;体重遗传力为0.29±0.30,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长和体重遗传力估计值与0相比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月龄大菱鲆耐氨氮性状、体长、体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菱鲆的耐氨氮性状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06±0.59和-0.10±0.06;耐氨氮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02±0.48和-0.06±0.06;耐氨氮性状与体长和体重两个性状的相关性非常低,且统计检验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以耐氨氮性状为选育指标,不会对大菱鲆的体长和体重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为大菱鲆耐氨氮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26.
正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深刻理解"三权分置"的重大意义,正确诠释"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加快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27.
乡村振兴呼唤文化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这表明,乡村振兴是经济、生态、文化、科技、社会的全面振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乡村文化的复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和战略意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628.
Spar平台吸力式基础极限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外某深海Spar平台工程为背景,针对其所采用的细长型吸力式基础的抗拔承载特性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分析中充分考虑土体强度、加载位置和加载角度对吸力式基础极限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本构模型中钢筒基础采用弹塑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吸力式基础的极限抗拨承载力随着土体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倾斜加载时在基础插入土体部分中点左右加载可取得最大的极限承载力,极限抗拔承载力还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吸力式基础存在倾斜加载时桶基础与桶内外土体的共同塑性屈服破坏和垂直加载时桶外土体的局部剪切破坏等两种不同的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629.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的认识可为地下水环境及饮用水安全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车马碧水库引水隧洞近场区为研究对象,在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和分析基础上,选取33组水样进行水化学测试,并从中抽取22组水样进行氢氧同位素测定。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图、离子比例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确定研究区地下水离子组分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含水层岩性影响,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Ca·Mg型、HCO3-Ca型;支洞水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阴离子由HCO3-型变为SO42-型。水-岩作用在各离子来源中占主导作用,K++Na+和Cl-主要来源于盐岩和硅酸盐的溶解作用,Ca2+、Mg2+、HCO3-、SO42-主要来...  相似文献   
630.
为了提升高速公路沿线低能见度预报预警能力,本文利用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沿线10个交通气象观测站逐时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数据,分析公路沿线低能见度分布特征,探究低能见度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是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沿线低能见度天气高发月份,而2月低能见度天气最少;一日中00:00—10:00(北京时,下同)低能见度出现次数最多,其中0~50 m的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05:00—06:00;低能见度持续时间较短,多在2 h以内,最长持续17 h。兴平到常兴段、陈仓段低能见度天气较多,是日常交通气象服务需要重点关注的路段。低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发现,0~5℃的气温、90%以上的相对湿度、1.0 m·s-1以下的风速且处于东北风至东风条件下低能见度出现次数最多。夏季和冬季低能见度多与降水天气有关,低能见度通常出现在降水过程中或过程后,这种低能见度天气均在天气系统影响时出现,较辐射降温引起的低能见度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各季节低能见度形成时的相对湿度不尽相同,冬、夏、秋季低能见度天气的相对湿度较高,而春季低能见度天气的相对湿度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