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2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74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81.
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资源潜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三部式"资源评价方法原理,对中国大陆斑岩铜矿成矿地质背景、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模型等方面研究,圈出46个远景区;以中国1999年金属储量数据库和区划矿产地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铜矿数据库共984个,分不同类型进行品位吨位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构造出数字找矿模型和开发出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模型程序,并计算了每个远景区的概率资源量,为评估中国斑岩铜矿资源潜力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482.
斑岩铜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勘查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毛景文  罗茂澄  谢桂青  刘军  吴胜华 《地质学报》2014,88(12):2153-2175
斑岩铜矿是铜资源的主要供给矿种,长期以来是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2000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找矿勘查取得了新突破,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已探明斑岩铜矿储量约18×103t,主要分布在南美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西南太平洋岛弧、中亚地区以及特提斯东欧段、伊朗—巴基斯坦段和我国西藏地区,其中南美西部大陆边缘储量达11×103t.已探明储量按时代分布,从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到前寒武纪,依次降低.斑岩铜矿通常出现在大洋俯冲带上部,在岛弧形成斑岩铜金矿,在大陆边缘形成斑岩铜钼矿或斑岩铜金钼矿.俯冲板片由陡倾角变为缓倾角,甚至平板,有利于成矿;超大型矿床在空间上往往与无震海岭、海口山连和海中高原的低角度俯冲有关,大洋板片广泛发育的转换断层易于被海水交代,当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之下,有利于形成含矿岩浆;而在大陆不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俯冲板片易于撕裂,也是成矿带形成的重要场所.由于板片俯冲,将大量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包括硫酸盐)携带进入软流圈,俯冲板片脱水导致交代作用和软流圈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被认为是弧岩浆成因的主要过程.这种高氧化度和富含挥发组分的基型岩浆在下地壳经历了MASH过程和分异演化,逐渐形成中酸性含矿岩浆,这种岩浆比重较轻,沿断裂带上升到浅表定位和成矿.过去10多年对于大陆斑岩铜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成矿物质来自于大陆内部的壳幔反应产物(包括新生下地壳)还是俯冲板片残留重熔形成的交代岩石圈.从找矿勘查角度,矿床模型研究依然是重点,从单个典型矿化蚀变模型到矿床组合模型.此外,近年针对斑岩铜矿系统中的蚀变矿物(例如,绿泥石、绿帘石、明矾石和粘土矿物等),开展Footprint(找矿印痕)研究,探讨矿体的分布规律,提出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83.
INTRODUCTIONThe Keliyang potassic lamprophyre dykes are lo-catedin the Keliyang mountain range , Pishan Coun-ty ,souther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 They aretectonically situated at the Tiekelike block uplift ofthe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Tari m platform (Fig.1a) .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sequence includes thePrecambrian Ailiankate Group of sericite-chlorite-quartz schist and metamudstone ,and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li mestone and basalt . The dykes are gen-erally 50 -60 mlong…  相似文献   
484.
军事地质及其相关知识在人类战争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在以深地、深海、深空为特点的"三深"现代化信息战争中,战场环境的利用与评估、打击防御目标的优选排序、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需求凸显出来,以上都需要与地质密切相关的知识来协助解决。通过梳理与地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军事上的运用,结合现代战争特点与需求,系统厘定军事地质定义、内容和方向,以及各专业在军事上应用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军民融合地质与军事的三种形式,即"民为军用"、"军为民用"和"军民联合",为现代战争中军事地质研究及基础地质的军民融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85.
岩浆硫化物矿床已成为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与裂解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中国新元古代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Rodinia研究的深入。最新的SHRIMP锆石U-Pb法和硫化物矿石Re-Os法定年结果表明,宝坛、煎茶岭、冷水箐和金川Ni-Cu-(PGE)硫化物矿床均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1000~800Ma),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成矿时代依次变新,即从宝坛(982±21)Ma→煎茶岭(878±27)Ma→冷水箐(约800Ma)→金川(833±35)Ma,而矿床规模从宝坛中型Ni-Cu-Co-(PGE)矿床→煎茶岭大型Ni-Co矿床→冷水箐中型Ni-Cu-(PGE)矿床→金川超大型Ni-Cu-Co-(PGE)矿床,这些矿床均处于克拉通边缘,即扬子克拉通南缘、北缘和西缘以及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中国新元古代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按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划分为桂北、勉略宁、盐芦和龙首山等4个成矿带,且它们的形成均与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与裂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6.
铟矿床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铟是一种稀有金属,它在高科技产业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供求矛盾突出,其消费价格水平不断上涨。目前,世界矿业界在铟业投入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不断增加,以寻求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但相对来说,与铟有关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新探明的储量远远跟不上其消费的增长水平,因此,有必要加大地质投入,探求新的资源量,保障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世界上铟矿床的分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以及铟矿物学、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指出,为了寻找潜在的铟资源,必须加强铟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在对铟的成因矿物学、成矿机制及其成矿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铟矿床的成矿模型和找矿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487.
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内金沙江-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内北衙、马厂箐、姚安、长安等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对比研究,发现带内金多金属矿床与经典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是:成矿岩体岩性以碱性系列为特征,w(K2O+Na2O)超过8%;成矿流体碱质含量偏高,流体阳离子(K++Na+)含量约占流体总量的87%~95%;成矿过程中,除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外,岩浆气水热液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体;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裂隙脉型、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组成多位一体。文章基于典型矿床特征的系统总结,提出了“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概念,并对其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文章构建了滇西地区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并指导相关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88.
489.
490.
毛景文 《矿床地质》2005,24(1):24-24
由14位科学家和管理专家(项目首席科学家毛景文和胡瑞忠,项目联系专家贝丰教授和许东禹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涂光炽院士、谢学锦院士、翟裕生院士、王德滋院士,特聘专家裴荣富院士、叶天竺研究员、杜乐天研究员、刘秉光研究员,管理专家白兴碧处长和周少平处长)组成的专家组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下属课题进行了验收。课题验收会议于2004年9月27~28日在大连举行,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黄宗理司长和白兴碧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