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对出露于冈底斯西部地区措勤北部达瓦错东侧的达雄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约束其岩石成因。达雄岩体的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的锆石LA-ICP MS年龄为107±1Ma,该年龄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花岗闪长岩锆石ε_(Hf)(t)值变化于-1.0~3.0,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974~1226Ma。花岗闪长岩富硅(SiO_2=70.65%~71.10%),富钙(CaO=3.21%-3.26%)、贫钾(K_2O= 2.81%~2.99%)、低P_2O_5(0.09%),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02,属于偏铝质花岗岩或弱过铝质花岗岩。闪长质包体Sio_2含量为57.84%,与寄主岩相比,闪长质包体更富CaO、MgO、TFe_2O_3和TiO_2。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属中钾钙碱性系列,ε_(Nd)(t)值分别为-4.6和-3.2,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相近(分别为1277Ma和1166Ma),并与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一致。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质包体可能是由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微粒包体。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似乎表明,冈底斯中西部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110Na)很可能存在一次重要的岩浆混合作用,这一初步认识对研究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宏大的白垩纪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的SiO2=65.6%-73.4%,MgO=0.35%~1.23%,Mg^#=16~41,Al2O3=13.40%~16.79%,Na2O=3.54%-4.26%。Sr=(445~774)×10^-6,Yb=(0.51-0.97)×10^-6,V=(7~14)×10^-6,Sr/Y=49-66,LaN/YbN=33-48,高Sr和Sr/Y比值,低Y和Y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Mg^#较低。它们可能是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33.
34.
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是一种新兴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封闭温度为~230±25℃),其原理是依据拉曼半高宽(ν3)计算出锆石所累积的α通量,结合U、Th含量,得出锆石辐射损伤的累积时间,即锆石辐射损伤年龄。相较于其他低温年代学方法,锆石辐射损伤测年具有测试简便、高效、低成本、双(多)定年等优势,在地学研究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成功应用于示踪物源区和揭示岩体热事件等领域。然而,该方法尚存几个关键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微区测试的空间不匹配性、封闭温度存有争议、较大的年龄偏差等,这无疑阻碍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的起源、原理和测试方法,总结了相关应用的重要进展,阐述了锆石辐射损伤测年方法的尚存问题,并对该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以展望,以期为年代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5.
辽西东南部中生代花岗岩时代   总被引:50,自引:11,他引:50  
辽西东南部是华北地台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较为发育的地区,并产有著名的杨家杖子钼矿床。但关于该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细致的野外考察和系统采样,对该区不同类型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该区的碱厂-杨家杖子岩体主体形成于180—190Ma,部分岩石形成于150—160Ma左右。东部海棠山-医巫闾山岩体主要形成于150—170Ma左右。因此,该区的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而白垩纪花岗质岩浆作用相对较弱。同时。这些年代学资料还反映,区内的杨家杖子钼矿形成于中侏罗世,其东部的瓦子峪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对比整个燕辽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年代资料发现,该区中生代花岗岩且有自东向西逐渐年轻的趋势,且与火山作用的年代学格架有所不同。岩石中含有的捕获的古老锆石还表明,区内的早前寒武纪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25和18.5亿年左右。  相似文献   
36.
黑龙江省东部饶河杂岩由含放射虫深海沉积岩以及镁铁质的熔岩和侵入岩组成,并被视为大洋壳的残片。该杂岩被晚期蛤蚂河和太平村花岗岩侵入。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上述两花岗岩岩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其中蛤蚂河岩体形成于131、124和~115Ma三个阶段,太平村岩体形成于111~114Ma左右。饶河杂岩中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6±1Ma,深海沉积岩中最晚出现的放射虫的时代为160~150Ma,显示饶河杂岩的就位应发生在150~131Ma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磁资料显示本区自晚三叠世—侏罗纪有明显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北移现象:从而表明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以前该区存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走滑作用。岩石学研究显示,两花岗岩岩体中均存在岩浆结晶成因的堇青石,并具有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为典型的来源于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Hf同位素测定发现,这些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高的~(176) Hf/~(177)Hf同位素比值和较正的ε_(Hf)(t)值,以长英质地壳为源岩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500~780Ma,说明其源岩应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从而反映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前本区曾发生过显著的地壳抬升与风化剥蚀。  相似文献   
37.
介绍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岩石样品Lu-Hf的方法,是对现有方法的改进。整个流程以使用HCl为主,配合少量HF,即可达到有效地分离Hf和Lu的目的,Lu和Hf的回收率在90%以上。经MC—ICP。MS分析,每个国际岩石标样的两个平行样获得了在误差范围内一致^176 Hf/^177 Hf比值,其中BHVO-1、BHVO-2和BCR-2的^176 Hf/^177 Hf比值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38.
本文首次报道了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典型火山岩(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和高镁安山岩)的高精度Hf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这些中、新生代火山岩具有完全不同的Hf同位素组成,即具有很宽的εHf(t)(-18.4~9.6)变化范围,并和Nd同住素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其中新生代昌乐-临朐地区和晚白垩世碱锅(~105Ma)地区的碱性玄武岩具有高Hf同位素(εHf(t)=6.8~9.6)和高Nd同位素组成(εd(t)=0.4~4.9),表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代表未分异无混染的原始岩浆组成;早白垩世方城(125Ma)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具有极低的Hf同位素(εNd(t)=-15.6~-18.4)和低Nd同住素组成(εNd(t)=-12.8--4.4),代表了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Hf同位素组成;乌拉哈达(142Ma)地区的高镁安山岩具有较低的Hf同位素(εHf(t)=-2.1~-2.6)和低的Nd同位素组成,代表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与俯冲的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玄武岩中较大的Hf同位素组成范围(εHf(t)/εNd(t)〉1)说明Hf同位素比Nd同位素具有更好的源区示踪结果。  相似文献   
39.
岩性—构造填图结果表明,大洪山区的原“花山群”实际上包含3套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物质建造,应予以解体。其中襄广断裂带内分布的以基性火山岩为主的一套岩系是构造侵位的蛇绿混杂岩,称之为花山蛇绿混杂岩;大洪山以西的耿集—板桥火山—沉积岩系,是南秦岭随县群的构造岩块;剔除这两者之后的碎屑沉积岩系定为真正意义的花山群,沉积时代为晚元古代。  相似文献   
40.
南秦岭勉略古板块缝合带的东延问题是探讨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的关键之一. 最新的研究发现, 在湖北随州南部的土门、周家湾、小阜、源潭等地区断续出露有多个岩浆构造岩片, 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于大洪山北缘, 逆冲侵位于三里岗-三阳断裂带中. 主要由辉绿岩、基性-中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凝灰岩组成.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辉绿岩与中-基性熔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均以亏损Nb, Ta, 富集Th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 Rb, Ba)以及高场强元素不分异为特征. 显示其成因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代表洋盆消减阶段的产物. 现有地质资料限定其形成于石炭纪-中生代初. 综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 南秦岭勉略古洋盆东延达桐柏-大别南缘, 表明该地区存在古洋盆和板块俯冲消减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