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549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双壳类动物梁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双壳类动物梁色体核型、带型及核DNA含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迄今,已知梁色体数的双壳类动物有26科的157种(2N=14~48),其中89种有核型报道,带型研究仅在美洲牡蛎、太平洋牡蛎、贻贝、缢蛏等种类中有关于G带、C带和Ag-NOR带的报道;65种双壳类动物有DNA含量的记载。指出有关DNA含量与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942.
海洋粘土的组成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海洋粘土的开发利用,对东太平洋中国大洋调查区的所有采集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发现粘土沉积物的粒度明显细小;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可将沉积物分为八个矿物组合类型,其中以粘土沉积物类型为主,且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吸水率测试结果证明海洋粘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典型海洋粘土样品的理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地表粘土相比,海洋粘土的膨胀容、胶质价、阳离子交换量及吸蓝量都相对较低;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海洋粘土的结晶程度明显偏差。综合分析海洋粘土的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能,认为其活性比地表同类粘土大,预示着海洋粘土将会有更好更广的用途。  相似文献   
943.
目的:观察四妙散口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 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妙散口服联合中药外敷疗法,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治疗前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1(NK-1)、尿酸(U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AIMS2-SF)评价2组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18%(5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7%(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GSH-Px、NT、SOD水平均明显升高,CGRP、NK-1、UA水平均明显降低,NRS评分均降低,AIMS2-SF评分均增加,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治疗组为3.70%(2/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3%(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妙散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抑制患者炎症,减少氧化应激损伤,降低UA水平,减轻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44.
945.
利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选取2005—2016年ML≥1.8地震事件,采用Brune震源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得到该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并分析各参数形态特征。研究表明:①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取值范围1.34×1011—2.63×1015 N·m,震源半径取值范围132—1 044 m,拐角频率fc取值范围1.25—9.82 Hz,应力降取值范围0.036 4—11.063 1 MPa;②震源参数之间相互关系;③按照震中分区分析不同区域应力降分布特征,河北邯郸、邢台等地及附近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 MPa<Δσ≤5 MPa,河南濮阳以及范县和山西黎城等地及附近地区应力降范围为5 MPa <Δσ≤11.063 1 MPa,该区处于高应力背景场状态。  相似文献   
946.
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技术作为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的重要手段,是解决陆地资料复杂静校正问题的关键技术。而折射波广泛发育的海洋地震资料,对折射波信息的关注与运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首次将层析反演方法应用于海洋拖缆地震数据的近海底速度模型的建立。本文方法与陆地资料层析反演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在震源信号的最小相位化处理后进行初至时间的拾取,避免了混合相位子波初至拾取不准带来的误差;②以海水深度与海水速度作为反演约束条件,减小了迭代误差。实测二维资料的层析反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反演出较为精确的海洋地层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947.
948.
那棱格勒河是柴达木盆地内流域面积和流量最大的内陆河流。本文在那棱格勒河上游构建了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SUFI-2算法进行参数敏感度分析、率定和验证,对1979—2018年的月值径流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敏感度最强的前3个参数依次为融雪基温、降雪气温及气温直减率,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决定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高于0.81和0.65。水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1979—2018年流域的蒸发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侧流量分别占降水的92.30%、17.76%、16.18%和5.84%。表明流域内径流量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各水量平衡分量受温度影响较大。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地表径流量变化趋势较一致,说明降水转化为径流的时间较短。本研究对那棱格勒河流域水文研究及水资源调控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9.
在室内应急疏散的背景下,理解人们如何感知应急疏散标识以及他们的感知如何影响疏散行为十分重要。虚拟地理环境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多维信息空间,是一个符合人类感知认知规律的三维、动态、可交互空间。而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虚拟地理感知/认知实验,则可以提供一个可定量观测的可控虚拟实验环境,通过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定量地获取与空间感知、认知行为相关的客观实验数据。本文将沉浸式虚拟环境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设计了VR眼动感知实验,以室内通道为例,采用定量观测、数据统计、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虚拟火灾逃生场景下的疏散时间、眼动注视点、个体移动轨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最后对室内应急疏散标识布局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建议。实验结果表明:① 女性参与者比男性更容易被逃生起始位置干扰,拥有较差的虚拟空间感;② 3种场景类型(无标识无烟雾、有标识无烟雾、有标识有烟雾)在疏散时间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急标识、烟雾与逃生起始位置对疏散时间有显著性影响;③ 通道墙贴标识的感知率最高为0.929,在火灾逃生中最容易被识别;④ 安全出口标识感知率最低为0.333,眼动注视点大多在安全门而非安全出口标识上,因此需要提升安全出口标识的视觉吸引力;⑤ 室内通道微观环境的不同(例如通道长度)对应急标识注视时长的变化有较大影响;⑥ 安全出口附近的标识布局、设计有待改进。虚拟眼动感知实验为评估室内应急疏散标识的合理性和布局优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950.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野外遥感调研和收集整理大量剖面及路线地质资料,讨论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气候常量元素、变价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气候沉积物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的气候指示性古生物化石及岩相古地理资料,首次系统地演绎了本区中新生代古气候特征及其变迁演化史。划分出8个气候旋回,指出晚三叠世为热带亚热带温热半潮湿-潮湿气候,组成第I气候旋回;中株罗世呈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组成第Ⅱ、Ⅲ气候旋回;晚株罗纪经历了热带炎热半干燥→温暖半潮湿和潮湿→炎热半干燥气候的演化,组成第Ⅳ、Ⅴ气候旋回;白垩纪气候早期呈温暖半潮湿,晚期转为半干燥-干燥热带、亚热带气候,组成第既Ⅵ、Ⅶ气候旋回;第三纪为内陆亚热带的干燥、半干燥→高原温凉气候;第四纪曾出现过6次冰期和5次间冰期,新生代总体经历了剧烈而频繁的冷暖波动,气候日益干燥和寒冷。最后简单分析了气候旋回与沉积旋回、构造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叠加耦合关系,以及古气候变迁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