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 地质学科任务及资助方向地质学科是在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之初设置的 ,主要任务是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我国的地质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十五年来 ,地质学科共资助各类项目 180 0余项 ,累计经费约 2 5亿元。其中面上项目共 172 9项 ,总经费约 1 8亿元 ;重点和重大项目共 34项 ,总经费约 5 0 0 0万元 ,各类专项基金 (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 16 0 0万元。总体上 ,地质学科在资助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工作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的起源、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科学。地质学研究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92.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总被引:102,自引:10,他引:102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93.
阐述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和研究板块运动的基本方法、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和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地质学方法与用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在整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对某些板块而言两者相差甚大,超出了模型误差的范围,其中,所有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速率都大于地质模型,极位置经度都偏小。不同作者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所利用的数据类型,板块及其边界划分方案、测站的数量与分布状态及测站取舍的原则有关,尤其是与测站的分布 变形(非刚性板块运动)测站的取舍有关。在研究区域性地壳运动时,采用不同的板块运动模型将会得到不同的背景场,从而会得到不同的区域运动图像,因此选择合适的背景场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4.
95.
本文根据1959和1960年我国有关单位等对南非朕邦的微波测距仪的多次野外试验结果和部分作业中的使用经验写成的。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试验结果,并侧重于叙述高原地区的试验结果。从历次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只要注意削弱地面反射误差,则微波测边的实际精度可以达到1∶20万。同时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也看到微波测距仪的测量精度是不稳定的,而且在一些个别情况下,甚至是无法获得成果。第二部分是讨论地面反射误差及其削弱的办法。在实际作业中,已经证实这些措施可有效地清除地面反射误差,但并不是万能的。因而微波测距的地面反射误差,现在还是提高微波测边精度的一个主要障碍,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求得它的最后的解决。第三部分是气象因素对微波测边影呐规律的探索,由于资料的局限性,本文内所提的规律,不是一般的,它只是代表高原地区的部分情况。要想完全揭穿微波测距边受气象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和必要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6.
以前我們提出用此色法、硝酸銀滴定分析法确定小河枯水流量,經过具体实踐結果,存在下列几个問題: 1.設备复杂,操作要有一定的技术; 2.設备使用費較高; 3.仪器設备多系玻璃品,工作中易打碎; 4.分析一次测流資料,須要較長的时間。我們針对这些缺点进行了研究,現在提出另一种确定小河枯水流量的方法,就是本文所要闡述的方法——电导滴定确定流量法。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設备簡單,分析速度快,設备費用也便宜。現在分別談  相似文献   
97.
本文提出粘土矿物(特别是含伊/蒙不规则混层粘土矿物)混合物相的X射线定量分析方法——模拟定量法。着重解决在蒙脱石-不规则伊/蒙混层粘土矿物-伊利石组合中,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的定量分析计算。模拟定量法是对以前的各种粘土矿物X射线定量分析方法的补充。用纯净的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及各种伊/蒙混层比的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配制了各种不同组合的粘土矿物混合样品,制成定向薄膜片,进行了X射线分析,讨论了各种组合的粘土矿物混合物相X射线衍射图谱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粘土混合物相定量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库车坳陷白垩系储层的形成环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 ,在中国新疆库车前陆盆地中发现了克拉 2等大型、特大型气田 ,并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白垩系巴什基奇克、巴西盖组地层是克拉 2等气田的主力储层 ,研究其成因并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库车盆地的构造背景、沉积物质来源、岩石结构特征、古生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沉积体系等多侧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该区在下白垩系储层沉积时处于干旱氧化的古气候环境 ,储层岩石具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特征 ,储层自下而上具典型的沉积构造和完整的沉积序列 ,应属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特别是粒度资料分析表明该区的储层多呈一个过渡性的特征 ,它既不同于典型的浊流 ,又不同于典型的曲流河特征 ,形成了该区以辫状河为主的显著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99.
文章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卡休他他铁(金、钴)矿床的地质特征,并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形成规律。卡休他他中型铁矿床由南、北2个矿带组成,共圈定24个铁矿体,其中以北矿带的3号矿体规模最大,其长约1300m,厚12.9~57m,斜深近200m。铁矿体的产出严格受辉长岩与震旦系浅变质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控制。钴矿体在南、北矿带铁矿体和矿体外围的矽卡岩带中均有产出,金矿体则全部产出于北矿带矽卡岩带中,金和钴矿体在空间产出上与绝大多数铁矿体并不一致,它们主要与金属硫化物具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因此它们的形成可能晚于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内南、北矿带总体上是同一期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少数成矿元素含量和矿石磁性之间的差别,可能与南矿带曾遭受后期二长岩侵入活动的影响,造成了部分成矿元素(如Au、Cu等)的活化迁移有关。卡休他他铁、金和钴矿的形成可能是同一成矿事件中不同阶段的产物,磁铁矿体属于早期岩浆气液阶段接触交代的产物,而钴和金的富集则可能是稍后的中高温热液阶段的产物。因此,卡休他他铁矿床属于接触交代型或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100.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底部硅质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中,厚度达到120m,发育有火山岩-硅质岩,硅质岩夹黑色页岩组合。通过对兴地大坂穷木库杜克剖面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硅质岩常量元素Al、Fe、Mn在Al-Fe-Mn三元图上投影落入热水沉积域中。西山布拉克组底部硅质岩富集As、Sb、Sr、Ba、U元素,Th/U值偏低,为0.758,往上逐渐增大,到西大山组硅质岩Th/U值达到8.448。寒武系底部西山布拉克组底部硅质岩具有稀土总量∑REE显著偏低(小于10×10-6)、LREE/HREE值偏低、Ce负异常显著、低的Ce/Ce值(小于0.8)、(La/Ce)N值(1.0~2.89)、Eu/Eu值(≥1)较大、(La/Lu)N值(3.63~6.98)较小等特征,说明有强烈的热水沉积作用。往上到西大山组硅质岩则具有稀土总量∑REE较高(大于10×10-6)、LREE/HREE值较高、Ce负异常明显、Ce/Ce值较大(0.8~1.29)、(La/Ce)N值变化不明显、Eu/Eu值较低(0.5~0.8)、(La/Lu)N值大(平均大于10)等特征,说明热水沉积作用减弱,但仍属热水沉积特征。硅质岩δ30Si和δ18O同位素分析表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硅质岩为典型的热水成因硅质岩。硅质岩氧同位素测温表明,从下往上热水沉积硅质岩形成温度降低。西大山组底部硅质岩形成温度较高,达到80℃以上,随后温度逐渐降低,西大山组硅质岩形成的温度为69℃左右。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底部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早寒武世早期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壳发生强烈的拉张裂解作用,这种拉张裂解作用形成火山岩和硅质岩、硅质岩和黑色页岩组合,它们为早寒武世早期Rodinia大陆发生快速裂解作用提供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