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9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627篇
测绘学   480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432篇
地质学   1605篇
海洋学   37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62篇
自然地理   41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41.
分析2003~2006年在我国登陆的21个台风的低压移动路径及与之相对应的地面及高空实况资料表明:湖北省咸宁市台风(含热带风暴)低压暴雨的出现与台风登陆区域及登陆后低压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密切相关,当在闽、浙登陆的台风低压经江西到达咸宁市或江西西北部和湖南省境内,并且有较强风场相配合时,咸宁市才有可能出现暴雨。欧洲中心850 hPa 24~48 h风场预报与台风低压演变的风场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咸宁市台风低压暴雨预报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2.
基于中国海洋大学卫星地面站提供的数据,通过NOAA/AMSU温度反演资料对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进行路径估算、结构再现、强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50hPa温度场信息进行强热带风暴中心定位,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台风路径;在利用卫星数据反演的AMSU—B150GHz通道亮温图像上叠加风场信息,可以清晰地反映台风的螺旋结构,同时利用AMSU数据反演得到的亮温距平剖面图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强度。  相似文献   
943.
几种再分析地表气压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台站观测资料对ERA-40, NCEP/NCAR以及NCEP/DOE再分析地表气压产品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年代和不同季节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发现, 几种再分析产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观测资料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 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 即冬季小而夏季大、东部地区小而西部地区大; 同时还发现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均与观测资料有相对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NCEP/NCAR在70年代以前的夏季气压值过于偏低, 从而夸大了很多地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比而言, ERA-40地表气压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时空演变规律在中国大多数地区要优于NCEP/NCAR再分析产品, 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分析还表明, NCEP/DOE虽与观测资料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 却与另外两种再分析产品有着较为相似的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  相似文献   
944.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一次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中α和中β尺度对流云团引发的强对流性降水.青藏高原云团移到川西北后出现更新,老云团消亡时在其前方有新云团生成.冷锋云带到达甘肃河东地区后,其前缘也触发对流云团,受四川盆地强水汽输送带影响,新云团一般生成在水汽输送带左侧.强雨区产生在冷锋云带与对流云团结合时,对流云团的发展是水汽输送及天气系统辐合和有利的局地环境条件如双层对流不稳定加地形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性暴雨出现在冷锋云带与对流云团叠加区,这里降水效率高.强雨区大多位于对流云团的西北或东北部与冷锋云带结合处.  相似文献   
945.
利用2007年祁连山地形云的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的演化过程,得到了祁连山地形云发展和演变的概念模型。(1)祁连山地形云的水汽主要分布在3500~6500m的范围内,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到祁连山区。(2)祁连山区水汽比较丰沛,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均较低,当湿气团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时对流有效位能很容易释放,形成有利于产生降水的云系。(3)祁连山每个山峰南北侧昼间的谷风会在山峰辐合抬升,众多山峰形成的祁连山群谷风的抬升作用下容易形成沿山脊排列的中β对流云带,在高空西南气流的推动下移到北侧,是造成北侧降水比南侧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46.
运用欧洲中心ECMWF/ERA-40的资料,分析剩余环流速度v·和W·的变化,从而获得行星波的调整对气候的长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气流在低纬度赤道地区由对流层顶上升至平流层中层乃至顶部,而后在中纬度地区下沉,中心位置随季节变化在赤道附近南北移动;剩余环流呈现出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剩余速度v·和W·与行星波的振幅三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另外,行星波波数从1波调整为2波后,平流层低层50hPa以下剩余环流增强,30hPa之上减弱;行星波波数从2波调整为1波后,平流层中层30hPa以下剩余环流减弱,20hPa以上为增强。  相似文献   
947.
由于通信基站的地理位子特殊性和设备重要性,防雷工程设计有其独特性.本文讨论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设计,根据目前通信基站的建设情况,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应用先进的技术和防雷理念,从防护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和地电压反击方面,提出合理化的设计要点,讨论了通信基站铁塔和机房的直击雷、天馈系统、电源系统、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详细方案,确保通信基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948.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5Ga的基性岩床和岩墙群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与北美克拉通的裂解,说明华北克拉通曾经是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边缘的演化也应当从1.35Ga以后开始。早古生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但此时华北克拉通依然记录的是稳定沉积。该岛弧岩带在早古生代末期可能通过弧-陆碰撞形式增生到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早中泥盆世期间,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年龄为410~380Ma的碱性杂岩,可能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有关。从晚石炭世(~320Ma)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发展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之下。在相邻的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还存在向北的俯冲,形成了白音宝力道岛弧岩带。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量~250Ma以来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了这一拼合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已经出现基底结晶岩系的广泛剥露。在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之前,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东西向构造格架基本奠定。  相似文献   
949.
中国大骨节病区水环境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骨节病发病机理复杂,病因研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大骨节病与病区饮水存在关系。本文查阅了近30年大骨节病的研究文献,从常量组分、微量元素、有机物三方面总结病区水化学组分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大骨节病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仍有许多不同看法和争议,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50.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发育一套厚20~60m的湖相碳酸盐岩,并在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沙一段下部1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演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内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导致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格架孔大幅度减少;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同生期-准同生期和埋藏期溶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形成了大量的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粒间溶孔和溶蚀缝,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