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西藏南部花岗岩类中微量元素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ypes and intrusion times of granitoid rocks in Southern Xizang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by diseriminatory and cluster analyses. By means of regression analyses, we discussed quantitativel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ce and major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 evolution. The features of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as well. It has been indicated, that the granitoid recks of different periods are resul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to various extents in the lower crust or in the upper crust.  相似文献   
122.
稀有金属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本文系统总结了稀有金属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的特点,根据大量分析数据和实验地球化学资料,指出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在熔体-流体共存体系中形成,花岗质熔体的高程度分离结晶(含稀土副矿物相)和与富挥发分(F、Cl)流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稀土四分组效应的重要控制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稀有金属花岗岩的高程度分离结晶-富挥发分流体交代复合成因模型,进行了模型定量计算,并指出,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可作为识别矿化花岗岩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3.
与埃达克岩石有关,在环太平洋地区发现了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本文提供了一个产于中亚成矿域新疆西天山的莫斯早特铜矿床研究的实例.含矿岩体为石英钠长斑岩,岩体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点与埃达克质岩石一致富Na、Al;高Sr,低Y;Sr/Y>40,亏损HREE;La/Yb>20;Eu为正异常(δEu/Eu*为~1.27).全岩40Ar/39Ar年龄268±5Ma,Rb-Sr年龄248±12Ma,K-Ar年龄254.5Ma,属中晚二叠世.矿体呈脉状、网脉状;围岩蚀变为绿帘石化、青盘岩化和黄铁矿化.铜品位1%~5%,主要工业矿物为辉铜矿、斑铜矿.矿石富含Ag(5.35~240μg/g)、Pb(0.01%~0.16%)、Zn(0.26%~2.40%)、Au(0.02~0.16μg/g).矿石矿物S同位素δ34S为-6.0‰~5.81‰,平均-0.28‰;辉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的207Pb/204Pb为15.46~15.77,206Pb/204Pb为18.01~18.42,属造山带与地幔Pb之间;矿石矿物包裹体的818O-2.54‰~-8.11‰,δDH2O-68.9‰~-98.8‰,属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之混合.矿石矿物的(87Sr/86Sr)i为0.70596,(143Nd/146 Nd)i为0.512403,εNd(t)为+1.5,其Sr-Nd同位素组成及同位素年龄与合矿埃达克质石英钠长斑岩一致.含矿埃达克质石英钠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属由碰撞、挤压向伸展、拉张转变的构造动力学格架转折期.埃达克岩浆的较高温度、压力、富挥发分、较高氧逸度和岩浆快速上升,可能是其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4.
浅议对国家科学基金地学基础项目研究成果的量化评估王兴理,高振敏,陈南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地球科学学科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以下文中所提项目均指基础性项目),其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以学术论文、专著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对于一篇学术...  相似文献   
125.
以济南泉域为例,基于2004-2019年济南岩溶泉域大气降水资料、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和岩芯的压汞实验结果,采用分形理论中孔隙分形维数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探究含水岩层孔隙结构对泉水位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2号样的孔隙发育均匀,孔喉分布集中,岩层储水性能好、储水空间较大;马家沟组北庵庄段的孔隙发育均匀,孔喉分布集中,岩层储水性能差,储水空间小;三山子组1号样和马家沟组东黄山段的孔隙发育不均匀,孔喉分布分散,岩石内部储水空间大;(2)岩层渗透率主要受孔喉分布的影响,济南泉域碳酸盐岩含水层的孔隙储水空间大、储水性能好,济南泉域独特的孔隙结构在维持趵突泉水位动态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6.
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选址过程中,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查明西北某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对该区地下水水样进行了水质测试,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法、相关性分析、饱和指数模拟和质量平衡反应模拟,全面分析了该预选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水演化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在北部山区接受补给,并向南运移,地下水类型随径流由SO4.Cl—Na型转变为Cl.SO4—Na型。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文化学过程,它们是控制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7.
在对武冈云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深入考察、详细的分类和评估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云山地质公园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为构造形迹、流水侵蚀遗迹和岩溶地质遗迹。有种类丰富,形成的时间涵盖多地质历史时期等特征,极具观赏性、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8.
基于GMS的玉符河人工补源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济南市玉符河人工补源对趵突泉泉域的影响,在系统分析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10.0建立了2012—2014年覆盖趵突泉泉域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通过模型对玉符河补源实施后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影响面积以及对泉水位和西郊水源地水位的提升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玉符河补源在实际渗漏量为10.52×10~4m~3/d的情况下,玉符河补源水首先沿着炒米店地堑由南向北流,然后再向东、西方向径流。补源后第177 d,补源影响范围基本抵达四大泉群,玉符河补源的最大影响范围为485.79 km~2。玉符河补源对趵突泉、黑虎泉的最大影响水位为0.06 m和0.04 m;对济南西郊水源地的水位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最大值达到0.57m。西郊水位的抬升可以缓解地下水开采对趵突泉水位的影响,减小保泉的压力,也为将来济南百姓重新喝上优质地下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9.
为研究溢油对海面电磁散射的影响,作者根据海面复合微波散射模型理论和蒙特卡洛统计模型理论,通过引入单分子油膜的黏性阻尼,对粗糙的溢油海面进行建模,定量分析溢油对海浪谱和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值两个方面的影响。为实现基于X波段雷达海面溢油检测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解决溢油检测中的虚警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0.
新疆北部广泛分布晚古生代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它们均明显富碱,与区内同时代碱性花岗岩共同构成新疆北部富碱火成岩省。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同位素年龄为250-280Ma,143Nd/144Nd比值高,εNd(t)值为正值,Nd模式年龄低(tDM<1.0Ga),较低而变化范围较大的(87Sr/86Sr)i(0.7040-0.710),这些特点均表明它们的源区物质为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并可能受到下地壳混染。结合区内地球物理资料,如加厚的地壳、复杂的莫霍面结构、高热流值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和碱性花岗岩,均一致表明在晚古生代(晚石炭-二叠纪)新疆北部发生过较广泛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陆壳发生了明显垂向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