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喀斯特基础研究项目分析,表明其资助对喀斯特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研究队伍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支撑和导向作用。喀斯特基础研究项目的主题从最初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等逐步过渡到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及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等方面。而鉴于喀斯特基础研究的地域特点,不断加大的地区基金支持力度和资助额度应该有利于对喀斯特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等的研究和保护。文章还就喀斯特基础研究中的石漠化问题的薄弱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加强这些方面的资助必将对促进其科学问题的解决和为石漠化的治理奠定坚实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天体化学     
获中国科学院1990年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天体化学》专著,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教授的科研成果。该书以他从事天体化学研究27年来的科研成果为主导,并系统综合国内、外该研究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全书57万字,317幅图、178张表。 该专著的内容分四个部分共12章: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元素起源;二、太阳系的化学特征演化,即太阳系各层次天体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同位素特征、形成环境与化学演化。包括太阳星云的物质来源与凝聚过程;行星化学及其大气化学、地形特征、模式成分、内部构造与演化特征、行星演化的能源与热历史;月球化学、月  相似文献   
3.
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末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与全球同步的大规模海侵,形成了一个向上变深的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沉积层序。垄头组顶部和竹竿坡组分别是海进体系域(TST)的下、上部分。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垄头组顶部自下而上δ(^18O)持续增大,而δ(^13 C)先逐渐增大,后在顶部界面附近快速下降,反映了垄头组顶部在暴露环境下氧化作用的结果。竹竿坡组δ(^13 C)自下而上逐渐增大,δ(^13 C)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认为,海进体系域的δ(^13 C)和δ(^18 O)演化不但反映了海平面和沉积环境变化,同时对密集段(CS)、层序界面和古暴露面等也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末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与全球同步的大规模海侵,形成了一个向上变深的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沉积层序。垄头组顶部和竹竿坡组分别是海进体系域(TST)的下、上部分。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垄头组顶部自下而上δ(18O)持续增大,而δ(13C)先逐渐增大,后在顶部界面附近快速下降,反映了垄头组顶部在暴露环境下氧化作用的结果。竹竿坡组δ(13C)自下而上逐渐增大,δ(18O)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认为,海进体系域的δ(13C)和δ(18O)演化不但反映了海平面和沉积环境变化,同时对密集段(CS)、层序界面和古暴露面等也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贵州滩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贵州南部的“大贵州滩”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为一套连续的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二叠系顶部主要为厚层生物屑泥粒灰岩,而三叠系底部则主要为钙质微生物骨架灰岩及厚层粒泥灰岩。穿过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取样累计厚度81m,二叠系和三叠系大致各占一半的厚度,共取样品91件,n(87Sr)/n(86Sr)值变化在0.707269~0.707409之间,平均为0.707327,低于现代海水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0.7090737)。锶同位素比值变化曲线表明从晚二叠世末期到早三叠世初期,同位素比值虽小幅度的起伏波动频繁,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三叠系底部的平均值(0.707330)略高于二叠系顶部的平均值(0.707323)。大贵州滩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初锶同位素组成的总体演化趋势与扬子台地及世界其它地方同时期的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趋势(呈急剧的上升)不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事件控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大贵州滩特殊的环境条件,陆源物质对其影响小,导致了壳源锶对锶同位素组成的制约作用减弱,因而锶同位素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黔西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岩相与Ladinian-Carnian期大海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块主体在中三叠世晚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即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但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同期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与之对应的沉积岩相也由以杨柳井组为代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以竹竿坡组为代表的一套富含大量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深水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瓦窑组黑色页岩和深海灰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一套深水陆源硅质碎屑浊积岩和一套巨厚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岩覆盖,从此结束了其自晚元古代以来长达630Ma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对比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这次大规模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一级旋回UpperAbsaroka旋回(megacycle)的第三个二级超级旋回中的第一个三级旋回,具有全球对比性。  相似文献   
7.
贵州北部晚奥陶世五峰期的沉积组合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页岩及含砂质页岩等,俗称五峰页岩,以黑色、含碳质和有机质为其主要特征。生物以笔石占绝对优势,且丰度高,亦常被称为五峰笔石页岩。沉积时限3-4Ma左右,厚度多在10m以下,厚的可达15m左右,为一套低能、缓慢的凝缩沉积。五峰页岩多呈层状,具毫米级纹层或片状页理构造。  相似文献   
8.
刘铁庚  王兴理  叶霖  潘自平 《矿物学报》2007,27(Z1):229-230
风化作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天然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有极大的影响,人们进行了广泛面而又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除进行野外观察和研究外,主要集中于元素的淋滤、溶解和迁移以及动力学机理的实验研究.但是,很少有人进行干旱地区岩石风化模拟实验,更未见到蒸发作用与淋滤作用对岩矿石风化影响对比模拟实验的报道.人们只是根据地干旱地区降雨少、昼夜气温变化大等因素,认为干旱地区岩矿石风化主要是物理风化.最近我们对两块相似的硫化物矿石标本进行了蒸发和淋滤对照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蒸发作用比淋滤作用更容易使岩矿石风化.蒸发作用主要是化学作用.所以干旱地区的岩矿石风化主要是化学作用,这认识向干旱地区岩矿石主要是物理风化的传统认识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9.
The Dongsheng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is one of the large-sized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Ordos Basi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ypical interlayered oxidized sandstone-type uranium ore deposits in the region of Middle Asia.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of the uranium deposit showed that the uranium ore-forming temperature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150–160℃. Their 3He/4He ratio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0.02–1.00 R/Ra, about 5–40 times those of the crust. Their 40Ar/36Ar ratios vary from 584 to 1243, much higher than the values of atmospheric argon. The δ18OH2O and δD value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uranium deposit are -3.0‰– -8.75‰ and -55.8‰– -71.3‰,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fluid of meteoric water and magmatic water. The δ18OH2O and δD values of kaolinite layer at the bottom of the uranium ore deposit are 6.1‰ and -77‰, respectively,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c water. The δ13CV-PDB and δ18OH2O values of calcite veins in uranium ores are -8.0‰ and 5.76‰, respectively,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sourc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d that the ore-formation fluid for the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 was a mixed fluid of meteoric water and deep-source fluid from the crust.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Jurassic-Cretaceous U-rich metamorphic rocks and granites widespread in the northern uplift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had been weathered and denudated and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mainly uranium, were transported by meteoric waters to the Dongsheng region, where uranium ores were formed. Tectonothermal events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he Ordos Basin during the Mesozoic made fluids in the deep interior and oil/gas at shallow levels upwarp along the fault zone and activated fractures, filling into U-bearing clastic sandstones, thus providing necessary energy for the formation of uranium ores.  相似文献   
10.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受到广泛关注。在采取任何切实有效措施之前,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我们知道了多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全世界三百多位最权威的学者组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经过几年工作,提交了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个报告将提交给今年六月在巴西召开的、由世界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IPCC分为三个工作组,分别对温室效应问题做出科学的评估,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于人类社会可能的影响做出评价,及讨论人类可能采取的行动。本文主要介绍第一工作组的结论。地球自有大气层以来就有温室效应。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把地球表面加热,地面再向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