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磁流变智能隔震系统作为一种新型隔震减震系统,克服了传统被动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一经确定其性能参数将无法改变的缺点,可以同时对上部结构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反应进行有效控制,因而适用于城市中大量重要建筑的地震反应控制.文中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应用现状的介绍,具体包括磁流变阻尼器的研制、智能控制算法的编制和振动台试验研究等几部分,其中包括国内外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还对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奉婷  张磊 《地理研究》2016,35(6):1141-1150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综合历史资料、GIS与定量分析法,以农村居民点建村的时间、所处的地貌类型以及建村时的农户来源地3个指标,系统考察隋朝至1949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沂水县1949年的1484个农村居民点,最早建村于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居民点建村速率先快后慢,呈倒“U”型演变,明朝建村速率最快。同时,每个朝代初期建村速率较快,后期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沂水县农村居民点建村速率快于县域整体农村居民点建村速率的地貌类型沿着平原—丘陵—山地的地貌格局演进,建村时的农户来源地沿着省外—县外—县内的地域格局演进。驱动力研究认为,人地关系状况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时间格局变化的主导驱动力,战争、政策及气候灾害等通过影响人地关系状况,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短时间尺度的格局变化;耕地资源禀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农户建村首先选择耕地资源禀赋优越的平原,随着人地矛盾增加,逐步向丘陵和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3.
卫星导航系统中,为了保证卫星发射信号到达地面的功率基本相等,卫星发射天线采用阵列天线,天线增益方向图设计为“马鞍”形,使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大、最小链路预算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一种综合考虑卫星发射天线增益、自由空间衰减、大气衰减、极化失配损耗等因素的卫星导航系统最大、最小链路计算方法,对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载荷和链路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依托陕南某地地籍和不动产权籍调查项目,提出了一种结合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混合作业新方案。两种技术的融合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获取速度是传统作业速度4倍以上)及数据采集精度(界址点误差小于3公分),满足对复杂空间权利的不动产权籍管理和登记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①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② 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③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④ 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16.
井漏是钻井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井漏的出现除了会给钻井施工工程造成如延长钻井时间、井喷以及井塌等问题以外,还可能会造成产层的严重破坏。因此,及时找出井漏原因并进行有效解决就十分重要。本文对钻井施工过程中井漏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乃昂  蔡为民 《地理科学》2003,23(2):136-141
邹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家之一。他不仅考察过燕、齐海滨及近海岛屿,而且曾游历诸国,掌握了大量地理资料。根据当时所知的海陆分布,提出了著名的"大九州"学说。邹衍活动时代与《五藏山经》成书时代一致,他一度作为祭酒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为《五藏山经》的编撰提供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地理资料。《五藏山经》记述方法与邹衍的经验归纳法十分吻合,其主要内容、文字风格与邹衍佚文也颇有相似之处。综合各种因素,可认为《五藏山经》系邹衍学派汇编整理。  相似文献   
1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间的频率兼容性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首先介绍了国际电联建议的卫星导航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然后根据该方法对Compass系统和GPS系统在L1频段的信号进行了干扰仿真分析,并比较了系统间互干扰和系统自干扰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除了互用信号L1C和B1C外,其余信号间的自干扰在总干扰中占主导,互干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兰州市园林绿地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充分考虑城市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局,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结合兰州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蔡为民  张钰  张佰林  尹健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806-1818
宅基地再利用类型的选择受村庄特征和宅基地利用特征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论文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构建基于“村—地”耦合视角的宅基地再利用类型选择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村庄特征、宅基地利用特征等测度模型,选取静海区56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从村庄特征和宅基地利用特征2个方面分类判定村庄宅基地再利用类型,为乡村空间治理提供思路。研究发现:① 村庄特征识别为产业主导型、资源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3类;② 宅基地利用特征以村庄为单位识别为单功能主导型和多功能主导型宅基地2类;③ 基于“村—地”特征构建关系函数将宅基地再利用类型识别为多元主体类、要素流动类和特色资源类3类。研究认为,利用多源数据基于“村—地”特征对宅基地再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选择是有效途径,可为宅基地再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