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正>1引言青海及邻区自2019年2月20日德令哈市MS 4.5地震以来,连续发生多次4级及以上地震,尤其是3月28日茫崖MS 5.0地震的发生,打破了2018年8月3日以来长约237天的5级地震平静,此后4级及以上地震活动明显活跃,含9月16日张掖甘州MS 5.0地震、10月28日夏河MS 5.7地震(图1),与2017、2018年地震活动区域和活动状态有较大不同。相关地震均分布在青海北部区域,空间上显示出弧形分布状态,而中部区域则明显平静,中小地震活动较弱。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岩石破裂时ULF(超低频)频段的磁场会发生变化,且临近破裂时岩石附近磁场强度会出现短周期前兆变化,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是目前地震磁扰动定量分析中机理明确、处理手段成熟且异常信息提取能力较强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谱分析,将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 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较.大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次...  相似文献   
23.
1 研究背景 岩石破裂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是应力持续加载并最终导致岩体突然张裂、断裂和错动的结果,伴随着应力应变的持续积累,岩土介质的物性参数会发生变化,在孕震晚期会产生电磁辐射,而且,地电场在多次中强地震前具有中短期异常.因此,开展大地电场观测与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同时对地震灾害短临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分析青海地区磁通门秒采样观测资料,通过速率累加法分析连续数据的逐日变化速率,再根据需要对分析时段进行累加计算,识别数据资料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异常变化与强震的关系,梳理总结青海地区磁通门秒数据谐波振幅比的特征规律,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异常认识.结果表明,地磁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通过速率累加处理后的曲线持...  相似文献   
25.
26.
张士灌区细河流域地下水及土壤中有机污染严重,其中多环芳烃菲超标。从研究区污染土壤中取土著微生物,控制实验条件与研究区潜水环境一致,通过实验室选择性富集培养分离出20株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经降解实验,在温度为10℃、pH值为7.5的环境条件下筛选出1株在9天内对菲(50mg/L)的降解率达到85%以上的菌株BC。该菌株在温度为5~30℃,pH为6.0~9.0条件下15天内对菲的降解率可达到96%以上。研究结果为张士污灌区及相似地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中菲的原位生物降解法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7.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6.9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两项逸出气氡异常(西宁、乐都)。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研究。TDS范围:西宁采样点为9 084.3~11 316 mg/L;乐都采样点为897.01~989.26 mg/L。水化学类型为Na-SO4、Na-Cl,均显示水-岩反应程度较弱。SO42-、HCO~-3浓度发生较明显变化,指示异常出现前及异常持续过程中有地下水循环径流途径较短的低矿化水混入,计算热储温度与循环深度,显示出深部水体交换不明显的特征。地震孕育时,区域应力加载导致周围岩石产生裂隙及孔隙,从而导致地球物理场的氡值变化,同一时段的水岩反应加剧,使得水化学离子组分浓度亦发生相应变化,结合氡值异常机理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对祁连带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8.
29.
<正>1研究背景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MS 7.4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高倾角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地震台(下文简称大武台)西侧,震中距175 km;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32.25°N,101.82°E)发生MS 6.0震群型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台SW方向,震中距280 km(图1)。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巴颜喀啦块体内部,且震前青海省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且呈现显著的快速偏转特征。作为2次地震前均出现异常的场地,深入分析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特征,对于认识孕震过程及2次强震间的动态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次强震前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特征及以往震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认识异常资料变化与2次地震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今后该区域异常提取和震情趋势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0.
<正>1研究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岩石破裂时电磁波超低频段会出现信号异常,且临近破裂时岩石附近磁场强度会出现短周期前兆变化(郝锦绮等,2003)。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是目前地震磁扰动定量分析中物理含义明确、分析过程完善且获取异常信息能力较强的方法之一(姚休义等,2018)。该方法基于频谱分析,通过地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来定义。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一次源来自地壳内频率1 Hz附近的磁信号垂直分量幅值大于水平分量幅值,其比值大于1(Molchanov et al,1995),故可通过该比值来突出岩石圈异常信号,同时抑制外源场的电磁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