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存在强衰减介质的区域进行逆时偏移成像,需要既能补偿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衰减,又能保持其相位不变的高效算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差分模拟进行声波衰减补偿的方法来实现考虑衰减的逆时偏移.这种方法以线性黏弹性体模型为基础,保持其复模量的实部不变,并采用多项式多级优化方法修正复模量的虚部,从而实现在保持相位不变的同时补偿振幅,进而有效提高偏移成像的清晰程度,尤其是对于介质对地震波衰减极为强烈的情形.这一方法在声波方程中只增加了整数阶微分算子进行修正,能够保证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有利于进行高效的大规模细粒度并行计算和GPU加速计算.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很好地提高强衰减介质区域的偏移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2.
为了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在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中的作用,2009年7月15日至8月14日取太湖梅梁湾湖水开展了后生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水华形成作用的野外模拟实验.实验期间,未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对照组出现了漂浮在水面、肉眼可见的微囊藻水华,而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实验组没有出现微囊藻水华.结果显示,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都有后生浮游动物存在,共发现了9种后生浮游动物;而实验组在实验第6 d发现有后生浮游动物出现,整个实验期间共发现了3种后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后期(21~30 d),对照组微囊藻平均密度显著高于实验组.整个实验期间,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密度均显著高于实验组,且惠氏微囊藻密度占对照组微囊藻总密度的60.79%.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夏季后生浮游动物摄食并不能控制太湖蓝藻水华,相反,后生浮游动物特别是大型浮游动物能促进蓝藻水华的形成.同时表明,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可能是影响微囊藻水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对2003年4-12月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和总磷、总氮、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叶绿素a、pH值、水温及微囊藻种群优势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上指标在滇池马村湾和海东湾的分布和月变化情况以及与微囊藻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分布与总氮和氮磷比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透明度、光照强度和微囊藻种群优势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各因素中,运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知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浓度主要南水体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溶解氧以及透明度决定(R2=0.560,P<0.017).  相似文献   
54.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其分布反映出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初级生产力反映了水域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也是生物海洋学研究过程的重要区域.长江口是陆源物质输入东海的主要场所,径流把大量的悬浮泥沙和丰富的溶解营养盐带入海洋,造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成为了诸多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55.
HED族陨石是太阳系最早的岩浆岩,对其进行亚型划分对认识其成分特征以及了解其母体岩浆演化和后期变质作用有重要意义。对西北非9块HED陨石进行了岩石结构及矿物组成、辉石Mg~#值、全岩Mg元素X射线分布和热变质程度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WA 11600可划分为堆晶辉长岩型Eucrite,热变质程度为1型(最低);NWA 11602为玄武质非角砾岩型Eucrite,热变质6型(最高);NWA 11601为玄武质单矿碎屑角砾岩型Eucrite,热变质4型;NWA 11593、NWA 11594、NWA 11596和NWA 11597为玄武质复矿碎屑角砾岩型Eucrite,NWA 11598和NWA 11605为Howardite,不同角砾具有不同的热变质程度,分布在1~6型之间。NWA 11600冲击程度为S1,其余样品为S2。玄武岩的热变质程度远高于堆晶岩,热变质发生在冲击破碎之前,冲击并非导致热变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陶玲  彭亮  代梨梨  杨镇  陈思媛  可毅  李谷 《湖泊科学》2023,35(1):168-180
为探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并合理评价该模式的环境可持续性,通过对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COD和氨氮(NH3-N)浓度进行监测,对稻虾轮作模式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排污系数进行了估算,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了主要污染物解析。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稻虾轮作模式进行了包含面源污染的能值评估,对比单季稻模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TN、TP、COD和NH3-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3~5.36、0.12~0.70、6.60~78.39和0.34~1.75 mg/L,TN、TP和COD平均排放浓度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结果表明TN的等标负荷比最高,是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污染物。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TN、TP、COD和NH3-N的排污系数分别为2.994、0.458、35.132和1.405 kg/t,表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系数较低,对...  相似文献   
57.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通过大量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期整体属于局限台地沉积,可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洼地以及潟湖亚相。以台内滩颗粒含量、沉积构造以及单层滩体沉积厚度为基础,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将台内滩划分为滩核、滩翼以及白云岩坪等微相,并建立了台内滩的3种典型沉积序列:滩翼—滩核—白云岩坪、潟湖—滩间洼地—台内滩,以及滩间洼地—台内滩。层序格架内台内滩的纵横向发育特征表明:SQ_2时期较SQ_1时期更为发育,滩体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均较大,层序界面附近的滩核—白云岩坪沉积序列上部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58.
本文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和基因测序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印度洋真光层海水中固氮细菌nifH基因的多样性。从构建的2个nifH基因克隆文库中共获得76条有效序列,其中46条来自CTD13-30 m文库,分属10个OTUs;30条来自CTD13-125 m文库,分属8个OTU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站位nifH基因序列主要分布于Cluster I和Cluster III两个分支,其中Cluster I中包含蓝细菌和变形菌两个分支,蓝细菌以Group B为优势类群,并未获得束毛藻和Group A的nifH基因序列。此外还有少数nifH基因序列分布于Cluster II。总体来看,西南印度洋固氮生物基因与大西洋的亲缘关系更近;固氮生物的多样性较为丰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群落结构与其它热带、亚热带寡营养海域具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9.
等弧长法及其在土钉墙整体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条分法进行土钉墙整体稳定分析中,采用等弧长法将滑动面以上土体分成若干个等弧长的竖直土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钉墙整体稳定安全系数与岩土参数、支护参数、地面附加荷载分布状态、基坑开挖深度及滑动圆圆心坐标之间的函数解析表达式.编制了应用程序并给出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60.
随着海岛开发热潮的不断升温,海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维持海岛生态系统的良好状况,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促进海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热点的问题。基于此,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把南麂列岛作为4个示范区之一,围绕海岛综合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施,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在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中进行了修编并付诸实施;成功实施了铜藻生态修复为其他保护区提供了示范意义;形成的社区共管机制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可替代生计问题,保证当地村民的收益,还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消除或减轻了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及其外围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成功地示范适当并可行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实现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