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590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61.
地面高精度磁测在胶东某金矿普查区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胶东某金矿普查区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点区段初步工程验证,取得如下认识:①划出了不同岩性空间分布范围;②编制了剪切带变形构造系统地质图,实测和扒测出剪切带构造20余条;③建立了“主剪切带型”和“次级剪切带型”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提出了4片找金有利区;④经工程验证,在所钻探的8个钻孔中,有6个钻孔发现了工业品位的金矿体。实践表明,在本区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测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2.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裕生  邓军 《地球科学》2000,25(4):340-345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 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 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 两个方面, 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 (1) 控制要素; (2) 变化、改造的过程; (3) 变化、改造的产物; (4) 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 (5) 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 (6) 矿床保存条件.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 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 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 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 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63.
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立强  邓军 《地球科学》2000,25(4):421-427
利用胶东及其邻区1∶2 0万重力异常和1∶10万航磁异常探测资料, 结合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成果, 解析其三维岩石圈结构.在此基础上, 综合深部结构和矿床地质特征, 探讨深部作用与成矿动力学, 深化矿床成因认识, 为科学找矿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 壳幔结构的不均一性制约着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反映在其结构、构造和演化等多个方面.矿集区为地幔隆起带的坳陷区, 幔坳与幔隆接触部位成矿强度大, 幔隆区的局部隆起部位成矿强度小; 金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岩变薄部位与变质岩的接触带上; 印支中晚期郯庐断裂带深切上地幔, 通过壳-幔相互作用, 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的层位, 发生蚀变、矿化作用.艾山岩体所处构造部位的特殊性, 反映了它可能是壳幔岩浆对流侵位中心.   相似文献   
964.
965.
Du Fort-Frankel差分格式是对Richardson格式进行修正得到的差分格式。本文将它从一维推广到二维,给出了二维Du Fort-Frankel差分格式相容性所满足的条件,并严格论证了它的绝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966.
利用1982年以来9年荒漠灌丛密度变化的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围封和降水对荒漠草地灌丛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密度变化受降水和围封双重因子的影响,围封对灌丛密度的作用明显大于降水,并建立了降水和围封对灌丛密度变化的监测模式,为荒漠草地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7.
利用水文气象要素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南海区赤潮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有关文献指出:“赤潮发生起因因种而异……,但大体上气候气象条件诸如温度、风力、风向,季风转换、气-压等;海况、潮汐、流等以及海水的理化特征,如盐度、营养元素等,这些皆会成为某种赤潮爆发的因子或诱导因素”。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 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大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然而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a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出赤潮生成前期的环流模式和筛选出诱发赤潮爆发的重要因子,并以此来作为预报赤潮生成的方法。依照此方法对2003年的赤潮进行预报,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68.
基于ArcGIS Engine对ArcGIS MDB/GDB数据进行坐标转换时,注记图层的坐标转换方法不同于点、线、面数据层,常规点、线、面数据层坐标转换方法较为成熟,但注记图层的坐标转换方法则资料匮乏.本文探索出一种基于ArcGIS Engine的注记图层坐标转换方法,既能够保持数据中注记图层字段定义、数据内容与原数...  相似文献   
969.
气候变暖降低了霜冻发生的频率,但生长季延长使植被更容易暴露在霜冻中.同时,植被物候和光合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导致植被变绿速率发生改变.大兴安岭是中国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最早做出响应的地区之一,该区域霜冻对不同植被变绿速率的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研究.论文使用NOAA气候数据记录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 1982-2019年大兴...  相似文献   
970.
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一奥陶纪复理石一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一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一桂林、龙岩一海丰、赣江等5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一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境,几乎没有岩浆活动,龙潭期曾区域抬升为陆,地质事实不支持华南东部存在晚古生代深海洋盆的观点;南岭地区J2和J3之交形成的两类不同力学性质、岩石组合、应力场特征的盆地构造,是特提斯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宏观标志;南岭东段是这两种构造体制叠置和转换的重要位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