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30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辽宁宽甸黄椅山碱性玄武岩岩浆起源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是我们所进行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中上地幔包体形成条件研究》这一科研课题中有关宽甸地区最终成果的一个部分,主要涉及碱性玄武岩岩浆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另文叙述.本区玄武岩为碧玄岩—碱性橄榄玄武岩—橄榄拉班玄武岩系列,自底至顶广泛而普遍地分布有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等上地幔包体,经研究,它们代表了玄武岩源区的上地幔岩石.碱性玄武岩浆的形成主要受上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深度的制约,下面分四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32.
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资源潜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三部式"资源评价方法原理,对中国大陆斑岩铜矿成矿地质背景、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模型等方面研究,圈出46个远景区;以中国1999年金属储量数据库和区划矿产地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铜矿数据库共984个,分不同类型进行品位吨位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构造出数字找矿模型和开发出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模型程序,并计算了每个远景区的概率资源量,为评估中国斑岩铜矿资源潜力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233.
岩基后成矿作用:来自小兴安岭鹿鸣超大型钼矿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兴安岭鹿鸣钼矿是新近发现的斑岩型超大型钼矿.尽管近年有一些新年龄和新资料发表,但是关于矿区的成岩、成矿事件的时代和成因仍有很大争议.本文采用LA ICP-MS锆石U-Pb、辉钼矿Re-Os以及黑云母40Ar-39Ar等测年方法分别对矿区的花岗斑岩、辉钼矿、以及二长花岗岩(下文称鹿鸣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开展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区花岗斑岩形成于174.0±2Ma(MSWD=3.2);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77.8±2.3Ma(MSWD=0.078),辉钼矿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77.5±1.2Ma(MSWD=0.058).黑云母40Ar-39Ar 900~1400℃坪年龄为175.9±1.1Ma,表明鹿鸣花岗岩形成于约176Ma(之前).因此结合野外、岩相学、前人结果等,认为鹿鸣花岗岩岩基成岩在前(>176Ma),花岗斑岩成岩在后(约174Ma左右),成矿应当在花岗斑岩成岩近同时或稍后,为早侏罗世末期.花岗斑岩含有浸染状硫化物,表明花岗斑岩体是致矿侵入体,鹿鸣(二长)花岗岩岩基仅仅是钼矿的围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MgO含量较高,高Sr低Y等特征,以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鹿鸣花岗岩岩基和花岗斑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在早侏罗世早-中期,该区在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海和东部的饶河、伊佐那崎洋联合汇聚下形成俯冲带之上的加厚地壳,此时与地幔楔发生过反应的幔源岩浆底侵产生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鹿鸣花岗岩的岩基.随后加厚下地壳拆沉导致鹿鸣花岗岩岩基快速隆升,在地壳浅部,与来自于深部的花岗斑岩岩浆(+钼矿和深部流体)相遇,后者侵入到鹿鸣花岗岩岩基中,形成了斑岩及辉钼矿矿床.据此,提出鹿鸣钼矿属于岩基后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34.
TTG岩石构造组合(或岩类)表征洋壳俯冲作用。本文提出TTG岩类的4个亚类:(1)镁安山岩系列(MA)低压型TTG亚类,形成于非常年轻和很热的洋壳俯冲,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例如活动洋中脊俯冲的板片窗的边缘;(2)镁安山岩系列(MA)高压型TTG亚类,形成于比较年轻和较热的洋壳俯冲,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3)低镁(或非镁)安山岩系列(LMA)低压型TTG亚类,形成于洋内弧下地壳,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4)低镁(或非镁)安山岩系列(LMA)高压型TTG亚类,形成了大陆边缘弧山根带,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对TTG岩类4个亚类的研究,并结合对无TTG形成的老的冷的俯冲带洋壳和冷的弧地壳以及幔楔有无岩浆产生等方面的研究,可以重建岩浆弧的壳幔结构和热结构,进而可为与洋俯冲有关的成矿作用提供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235.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变与成矿环境   总被引:84,自引:9,他引:75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发生了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LAS) 大灾变事件, 并识别出被扰动的LAS的两种类型, 即在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与巨大增厚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相关的安第斯型和海西型成矿作用。大量的新生、热地幔物质和再活化的热的下地壳物质取代、加热和注入冷的岩石圈和地壳是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基因和基本的深部环境。再活化和活动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带是成矿带的良好储矿空间。巨大的岩浆_流体_成矿系统是形成巨大矿集区的必需。从深部成矿环境来看, 中国东部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36.
岩浆作用、深部壳幔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3个大地构造单元中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所应的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状态,着重讨论了岩浆作用与深部壳幔过程对成矿作用的约束,简要讨论了它们的环境效应。提出研究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的演化趋势对中国大陆未来预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37.
华北地台前寒武花岗岩类,陆壳定化与克拉通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晋福  吴宗絮 《岩石学报》1999,15(2):190-198
通过华北前寒武幻花岗岩类的研究,提出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代表不成熟陆壳组成,T1,T2G1G2代表半成熟陆壳组成,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代表成熟陆壳组成,讨论了大陆根的形成与性质。识别出华北地台内10个太古陆核。讨论了中太古代初始陆核,新太古代陆核;新太古代末两个微大陆尺度的陆核的形成;早元古代两个成熟陆核的构造拼合并形成华北克拉通。  相似文献   
238.
李金发 《地层学杂志》2021,45(2):后插1-后插2
尊敬的寿嘉华部长、各位常委、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地层委员会的地层会议.首先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届第八次常委扩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地层是地质调查的基础,是矿产勘察的根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一切地质调查工作都是从地层调查开始,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来讲,地...  相似文献   
239.
摘要: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大面积出露各地质时代的深成侵入体,它们的详细划分和归并对探讨整个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单描述各种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将它们归并为6个超单元和3个独立侵入体,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演化特征和形成环境。首次从岩石学的角度探讨了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史。同时,简要报道了在该区首次发现的碱性花岗岩、S型花岗岩和堆晶角闪辉长岩。  相似文献   
240.
黑龙江黑河北部的黑花山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的侵入岩,但该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组合、成因仍然不清.对黑花山地区侵入岩进行了野外、岩相学、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探讨该套岩石形成的时代、原因及大地构造背景.对两件二长花岗岩开展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8.7±0.6 Ma、153.50±0.56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组合主要为含有少量英云闪长岩(T1)、奥长花岗岩(T2)的T1T2G(狭义花岗岩)组合,即弧环境的侵入岩组合.上述岩石组合富硅、碱、高钾、过铝(A/CNK大于1)、低Fe2O3T.其在SiO2-K2O图上为高钾钙碱系列,硅镁图中为低铁钙碱(LF-LA)系列,Peacock指数为钙碱性或碱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Y、Yb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13.78~29.85,无负Eu异常或弱正Eu异常或弱的Eu负异常.花岗岩类具有高Sr低Y的特征,Sr/Y比值介于29.53~103.80,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上述岩石组合及其特征均指示了弧火成岩的性质,结合构造环境判别认为该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类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有关的环境,岩浆可能源于兴安弧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