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31.
崔宁  邢树文  肖克炎  丁建华 《地质学报》2016,90(7):1623-1635
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和班公湖-怒江地区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班公湖-怒江作为我国找矿的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故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班公湖-怒江Cu-Au-Fe-Li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3个Ⅲ级成矿带,初步建立了班公湖-怒江Cu-Au-Fe-Li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谱系,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发育的特点,其中喜山期与燕山期是该矿带的主要成矿期。研究区主要成矿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铜金矿、变质碎屑岩中脉型岩金矿、矽卡岩型铁矿、现代盐湖型钾盐、硼矿、锂矿等。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Cu、Au、Fe、Li、K、B找矿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3个远景区,其中2个为重点远景区,1个为一般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2.
文章通过潜力评价成果汇总和综合分析,结合找矿新理论和该区找矿新进展,重新划定(修定)了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重点成矿带的边界。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重点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在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裂解、拼合、造山等构造运动,相应地发生过多期、多阶段的成矿作用,致使此带形成了众多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是矿产勘查突破的有利区带。作者从研究区构造演化历史出发,分析了该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结合带内最新的找矿进展,修订了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重点成矿带的成矿谱系,深化了对本成矿带的成矿规律认识;新一轮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证实,带内仍然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在本带划分了19个远景区,其中9个为重点远景区,10个为一般远景区;提出了带内可能发现新矿床类型(如:砂岩型铀矿、斑岩型金矿等)和新矿种(如稀有稀散金属等);建议本带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为Ni、Cu、Mo、Au、W,兼顾Pb、Zn、Ag、Fe和Mn;建议本带主攻类型为基性-超基性岩型镍铜矿、斑岩型铜(钼、金)矿、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铅锌银多金属矿、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矽卡岩型银矿以及沉积型锰矿等。该项工作对指导本成矿带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3.
张勇  邢树文  马玉波  肖克炎  王岩 《地质学报》2016,90(7):1458-1469
华北陆块北缘是我国稀土、钼、铅锌、金等矿产资源基地。本文在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华北陆块北缘稀土Mo-Pb-Zn-Au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初步建立了该成矿带成矿谱系。区内矿产以稀土、钼、铅锌、金等为主,主攻矿床类型为岩浆型稀土矿,热液脉型铅锌矿,斑岩型钼矿。结合研究区找矿最新进展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最新成果,划分和部署了12处远景区,为进一步实现找矿突破及地质找矿战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4.
阴江宁  邢树文  肖克炎 《地质学报》2016,90(7):1525-153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硫-铁多金属成矿区带,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玢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区带重要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一定的矿产及矿产组合产于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以燕山成矿期为主,区内99%以上的铁、铜、金矿资源量以及全部铅、锌、银、钼、铊矿资源量形成于燕山成矿期;且这些矿产的成矿时代多集中于燕山中晚期。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构造具有多层、块段、立体网络的特点,数条岩石圈断裂将整个区域分割为若干个断块;各个断块的内部结构各有差异,地质构造发展历史不同,构造-沉积-岩浆活动的特点也不尽相同,造成矿化类型、矿产组合、矿产资源储量的分布具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在区内主干断裂带或与之平行的基底断裂与近东西向基底断裂的交切和复合部位,形成了多个岩浆-成矿活动中心;受其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多个矿集区。主导控制因素为构造-岩浆作用,而地层作为成矿与赋矿的场所,亦是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特定层位中受岩相古地理环境制约的矿(胚)层,和有利的岩性层位或其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区带成矿规律、找矿新突破以及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和成果基础上,在该区带内划分了五个重点远景区作为国家整装勘查区的后备选区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35.
全国重要固体矿产重点成矿区带划分与资源潜力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成果最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地质找矿勘查部署最直接依据。利用全国重要矿产潜力评价成果重新厘定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部署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有重要实际价值。成矿区带划分一方面要以区域构造环境及演化为纲,对成矿域、成矿省进行科学划分;同时要研究成矿本身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矿床的多元地物化遥等成矿信息,使得成矿区带符合成矿实际,能够直接找矿。部署区带是根据国家找矿工作部署出发,对成矿区带进行优选排序,具有引导导向作用,往往也能大大促进部署区带地质找矿突破。本次工作以23个矿种圈定成矿靶区,重要矿产地、物化遥异常等信息,并在最新划分的90个三级成矿区带基础上,划分了26个全国固体矿产勘查重点成矿区带,并进一步优选10个重点部署区带。  相似文献   
436.
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吉黑东部地区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国下一步找矿的重要地区之一,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吉黑东部Au-Ag-Cu-Mo-石墨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3个III级成矿带,初步建立了Au-Ag-Cu-Mo-石墨成矿带成矿谱系,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发育和多系统控制的特点,在时间演化上表现为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点,其中海西期与印支末期-燕山期是成矿大爆发期。研究区主要成矿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石墨铁金矿、海相火山气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接触交代型、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和岩浆型铜镍矿。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Au、Ag、Cu、Mo、石墨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13个远景区,其中7个为重点远景区,6个为一般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7.
辽东-吉南成矿带是2008年确定的首批16个重要成矿带之一,随着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对其开展新一轮研究总结。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命名为"辽东-吉南Fe-菱镁矿-Cu-Au成矿带"并对其开展成矿作用类型及勘查部署综合研究。该区带范围与III级成矿带辽东(隆起)Fe-Cu-Pb-Zn-Au-U-硼-菱镁矿-滑石-石墨-金刚石成矿带一致,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类型及典型矿床的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辽东-吉南Fe-菱镁矿-Cu-Au成矿带成矿谱系,并将其主要成矿期归纳为三期: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中生代燕山期;在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评价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主要成矿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菱镁矿、火山沉积-变质改造型铜锌矿、沉积变质-叠加改造型铅锌矿、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岩浆热液型金矿以及造山带型金矿。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Fe、菱镁矿、Cu、Au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12个远景区,其中10个为重点远景区,2个为远景调查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8.
陆态网络绝对重力基准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陆态网络100个基准站的首期观测数据,建立了基本覆盖我国大陆范围的高精度绝对重力基准,各基准站点值精度均小于5.0μGal/a,为相对重力联测提供了高精度起算基准点,可获得真实的相对重力联测平差结果,避免重复重力观测获得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出现畸变。成都基准台重复重力观测获得的重力变化规律表明,汶川地震前长期重力变化率达5.01±0.7μGal/a,如此大的震前重力变化很可能是由于地下物质运移引起的。联合绝对重力和GRACE卫星长期测量数据,根据二者系统偏差确定了武汉地区的地壳沉降速率,为-3.27±0.65mm/a。  相似文献   
439.
介绍了FG5x在FG5绝对重力仪基础上的改进,以及FG5x-246与FG5绝对重力仪比对测量实验的情况,并分析了测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FG5x-246与FG5绝对重力仪的观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二者一致性较好;FG5x-246抗干扰能力较强,观测重复性较好,离散度优于±1×10-8 ms-2,其测量性能较FG5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40.
地形因子作为对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数字表达的定量参数,对岩性识别精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已知岩性类别区域的高程、坡度、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和地表切割深度等10个地形因子的分类有效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地形因子进行筛选并将最佳尺度下的地形因子用于岩性的分类。结果表明,高程、剖面曲率、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糙度和平面曲率这5个地形因子的组合更具良好的分类效果,且都对应有识别性最好的岩性。在识别岩性类别时加入充分表达其地形特征的最佳地形因子组合有利于提高岩性的识别与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