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职工家属楼拟建场地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地貌单元属黄河北岸Ⅱ级阶地后缘与山前洪积扇交接部位,拟建场地北侧山体陡峭且岩体破碎,人类工程活动会扰动山体坡脚,可能导致坡脚失稳。场地地层主要为杂填土、角砾、碎石、粉质粘土、细砂、砾砂、卵石、片麻岩组成。勘察场地位于金城关大断裂带北侧,拟建物需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4)-2层中风化片麻岩,厚度大,风化较轻微,工程性能好,研究结果对工程设计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2.
Through the re-invest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ud crack-like sedimentary structure”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from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and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 (MISS) in other areas of the NC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ractured sedimentary structure discovered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in Liaoning was identified as MISS.Results: The fissure structure found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is MISS, which is formed by the physical destruction of microbial mats.Conclusions: The MISS identified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has spindle-like, three-connected ornithoid and partially connected branched morphology, so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Qiaotou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pratidal zone. This discovery provides basis for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of the Qiaotou Forma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early life on earth and exploring the long-term impact of biota on th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相似文献   
173.
Through the re-invest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ud crack-like sedimentary structure”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from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and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 (MISS) in other areas of the NC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ractured sedimentary structure discovered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in Liaoning was identified as MISS.Results: The fissure structure found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is MISS, which is formed by the physical destruction of microbial mats.Conclusions: The MISS identified in the Qiaotou Formation has spindle-like, three-connected ornithoid and partially connected branched morphology, so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Qiaotou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pratidal zone. This discovery provides basis for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of the Qiaotou Forma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early life on earth and exploring the long-term impact of biota on th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相似文献   
174.
辽宁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科普和社会经济价值。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成果资料,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总结研究,并分析了辽宁古生物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现状,对其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化石保护与利用多元化发展模式,并挖掘化石的最大优势,对化石资源研学旅行开发进行探讨和设计,以化石文化为依托打造化石衍生文创产品。对古生物化石特征的总结以及对保护利用模式的探讨,能够为辽宁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为辽宁的古生物化石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5.
郑伟  陈天虎  杜建国  陈芳  丁宁  张舒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1-2023050011
伏岭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皖浙相邻区,岩浆岩沿着近北东向的宁国—绩溪深大断裂断分布。笔者等对伏岭岩体鱼龙川(γ53-2)单元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31.8±0.9Ma,富硅、富碱、贫钙、贫铁,具有较高的Rb、Th、U、Ga、Zr和Y含量,较低的Sr、Ba和Nb含量,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典型的“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Sr、Nb的负异常。其高SiO2含量和Rb/Sr值、低Ba、Sr含量具备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地区A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岩体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源区可能存在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作用,而辉石类的分离较少。伏岭岩体主要来源于地壳中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地球化学特征继承于源岩。锆石εHf(t)变化范围较小,均在-7.0~-4.6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78~1630Ma,伏岭花岗岩可能由中元古代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伏岭岩体的形成可能受到碰撞作用的影响,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期,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被大范围的熔融,从而产生了伏岭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6.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相似文献   
177.
烟台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通过对山东省烟台市生态地球化学资料的系统整理,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分布迁移规律,发现土壤主要污染因子是As、Cd、Hg、Cu、Pb、Zn等重金属元素污染,工矿三废排放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致污因子砷是环境中毒性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土壤-苹果树体系中As迁移及形态转化规律为: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砷,并在根部发生了AsⅤ→AsⅢ的还原作用,由植物的根部向上迁移过程中,AsⅢ的比例逐渐降低。砷在根系土-植物体系中的分布为:根系土>根>叶子>茎>苹果。  相似文献   
178.
针对宜宾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在业务运行过程中,因发射机"充电管过流"故障及其系列软性疑难故障问题,采用观测法、隔离替代法等检测手段,通过对故障器件参数及其波形图的分析,找出最终故障原因是由于充电管关断不严引起的,调整充电管基极电阻使故障得以排除。  相似文献   
179.
郑伟  孙凤余 《华北地质》2011,34(3):170-178
豫西鲁山地区汝阳群发育了大量形态特征多样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简称MISS,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其他物理作用营力(如剥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和变形作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可被视为一种广义的遗迹化石,其最主要的两种类型是多边形网格...  相似文献   
180.
山东省小清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及迁移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东省小清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查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元素来源和分布迁移规律,从而为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科学治理提供有效依据。研究发现,小清河沿岸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为As、Cd、Cr、Ni等元素的污染;依据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发现研究区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总面积为880.5 km2,未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为1 822.1 km2,分别占全区总土壤面积的32.58%和67.42%,其中上游的济南市城区北园镇至华山镇区域的小清河两岸是重污染区。对小清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来源的探析表明,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显示重金属元素Cd的活动态比例高达56.17%,活化迁移能力强,是该区对生态环境危害性最大的污染因子。此外,As、Cd、Cr、Pb等重金属元素的活动态含量明显受pH值和Corg含量的制约,在低pH值、高Corg含量的土壤区应高度重视As和Cd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