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试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以其自然历史发育的年青,自然地理景观的独特和对周围区域的巨大影响吸引着人们的密切注意,也是地学、生物学领域解决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52.
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 及其地理背景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利用8km分辨率的Pathfinder NOAA/AVHRR-NDVI数据,结合1km分辨率的DEM,1 ∶ 250000道路、居民点、水系数据以及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总体态势、植被指数变化与海拔及与距道路、水源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江源区1981~2001年间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下降区域占源区总面积的18.92%,增加区域占13.99%;②不同植被和冻土类型下的植被指数下降特征:灌丛区和森林区下降率最高,下降率与各类型区的居民点密度、生计方式有关;植被指数下降程度与冻土类型关系不明显;③植被指数下降的区域差异明显:下降率各区域分别为长江源区13.56%、黄河源区32.51%和澜沧江源区18.1%;④植被指数下降率随着距道路、河流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下降率在距居民点18~24km的缓冲带上达到最高后随着距离增大而下降;植被指数下降率随着海拔高程的升高呈"低-高-低-高"态势,下降率与居民点的分布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3.
吴绍洪  戴尔阜  郑度  杨勤业 《地理研究》2007,26(6):1109-1116
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在区域发展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环境协调的核心内容。从区域发展的案例入手,从哲学层面分析区域发展中人与环境产生冲突的原因,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明确不同利益主体应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与义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本文对云南省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进行环境伦理探讨,分析了桉树种植的土地资源、生态效应、纸浆生产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利益流向等一系列问题;从环境伦理角度对林浆纸工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建立和环境伦理规范,认为在利益冲突的形势下,应该遵循"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准则,贯彻人地和谐的自然观,综合考虑生态安全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公平原则、共赢竞争原则,采取综合思维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分析不同社会团体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环境伦理责任,提出了决策者群体、企业家群体、媒介群体、科学家群体、公众群体等在环境伦理意识、环境伦理责任、环境伦理义务等方面所应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吴绍洪  郑度 《地理学报》2000,55(6):689-697
从我国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划分,探讨生态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界线的划分,着重生态地理区域之间界线的逐渐过渡特征。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热带北界中段划分的差异,指出他们在概念、资料和方法上的差异。在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中提出热带、年热带、真热带和热带波动带的概念,从新的角度认识热带区域。在确定和建立热带北界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划分了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探讨了本次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划分与前人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55.
90年代的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度 《地理研究》1991,10(2):102-105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长期以来,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深入揭示其结构功能、物能流通、动态演变、地域分异及优化调控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作为整体的地理学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这在传统学科中是独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56.
我国西南由近南北向相间排列的一系列高山峡谷组成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而独特,素以“纵谷区”著称于世。 横断山区处于第一二级地势阶梯转折位置,具有高原、山地、河谷和盆地等地貌类型,往往呈相间交错排列。山地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生物区系成分的南北交流混杂,  相似文献   
57.
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以其自然历史发育的年青,自然地理景观的独特和对周围区域的巨大影响吸引着人们的密切注意,也是地学、生物学领域解决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58.
汪晓帆  戴尔阜  郑度  吴卓 《地理学报》2021,76(1):223-234
在优化森林结构的同时保障其木材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采伐年龄、采伐斑块大小、采伐频率、采伐面积比例作为变量,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设定多种强度和方式的森林管理方案,耦合生态过程模型(PnET-II)和景观模型(LANDIS-II)模拟初始年(2009年)起,未来100年森林面积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① 森林对不同采伐变量的响应差异明显,采伐年龄对森林面积影响较小,采伐斑块面积仅对生物量有影响,采伐频率对面积和生物量均有较大影响,采伐面积比例是采伐变量中对森林影响最大的变量; ② 每10 a以20%的采伐面积比例,5 hm 2的采伐斑块,采伐21 a以上的杉木、26 a以上的松林、41 a以上的阔叶树种的采伐情景能够保证有林地的生物量较初始年有所增加,有效地保障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在木材生产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9.
藏南羊卓雍错流域水化学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瑞  张雪芹  郑度 《地理学报》2013,68(1):36-44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青藏高原高寒区水化学性质及其动态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藏南羊卓雍错流域进行水样采集、分析与测定, 探讨了该流域水化学性质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 羊卓雍错流域水化学性质区域差异明显主要是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化学性质亦有所贡献。首先, 在特殊的高寒气候条件下, 流域内各湖泊水化学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水文条件不同。其次, 羊卓雍错西南部湖水样品中硼和锂含量偏高说明该区域湖相沉积中可能存在硼酸盐矿物和含锂菱镁矿。第三, 流域东部和西部河水化学性质差异明显的主因是河流所经地区地质条件不同;羊卓雍错南岸和北岸地下水化学性质差异的关键则是区域水系发育程度不同。此外, 巴纠错、嘎马林河和羊卓雍错南岸水井样品的总氮含量较高, 这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化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62,自引:13,他引:49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高原生态安全状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影响及区域生态安全调控作用的基础研究;系统开展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部署建设生态屏障功能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构建评估体系和标准,并凝练经验,以系统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功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