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地层广泛出露一套超基性、基性岩墙和碱质火山杂岩(包括碱性玄武岩和粗面岩),为研究北大巴山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利用锆石U-Pb定年和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它们的形成时代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它们的成因及构造意义。通过对岚皋县和镇坪县的两个辉绿岩墙开展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它们的年龄为399±1Ma和451±4 Ma,是研究区目前已报道的有关超基性、基性岩墙最年轻和最老的就位时代。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主量元素与区内其他基性岩墙位于同一演化趋势线上,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类似于OIB的特征,表明它们来自相同的地幔源区。因此,研究区内基性岩墙侵入事件最早开始于晚奥陶世中期(约450Ma),结束于早泥盆世晚期(约400 Ma),期间经历了多次岩浆侵入活动。对与碱性玄武岩共生的火山碎屑岩中金云母晶屑进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获得年龄446±3Ma,代表了火山喷发时间,表明碱性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与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大致同时发生。对粗面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虽未获得准确的岩浆结晶年龄,但较年轻锆石年龄(165±3Ma和229±2Ma)的存在,暗示其形成时代可能属于中生代。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中的超基性、基性岩墙和碱性玄武质火山杂岩为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最早开始于450Ma,经历了多期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450~400 Ma),结束于早泥盆世晚期(~400Ma)。而粗面岩与上述岩石不是同一期岩浆活动产物,研究区不存在双峰式火成岩组合,它们可能形成于中生代,属于南秦岭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为南秦岭、北大巴山中生代成矿作用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92.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北大巴山地区仅分布着早古生代地层,实际并非如此。滔河口组主要为一套火山-沉积组合序列,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层记录。本文运用LA-ICP-MS U-Pb方法,对由灰绿色砂岩和玄武岩组成的滔河口组同一采样位置的2件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年龄测定,获得了52组U-Pb有效年龄,重新限定了滔河口组的形成时代,且为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详细资料。获得的11个较年轻的锆石年龄表明,滔河口组形成不早于早泥盆世。碎屑锆石的谐和年龄表明,物源主要集中在407~434Ma侵入岩、粗面岩和玄武岩等。研究区的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年龄值表明,古生代时期发育3期岩浆作用,分别对应431~439Ma侵入岩、426.9Ma斑鸠关组粗面岩和414.3Ma滔河口组玄武岩。  相似文献   
193.
刘秀  余心起  李鹏举  陈子微 《地质通报》2016,35(6):1015-1024
印支时期,中国东南部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但是,皖南地区一直未发现该时期侵入岩。近期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东坑口村北约500m处x046县道旁,发现石英斑岩脉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其中锆石的U-Pb年龄为245.2±2.4Ma,此年龄代表石英斑岩的结晶年龄,即形成于印支期中三叠世,而非前人一直认为的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东坑口石英斑岩富集Th、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10000×Ga/Al值及Zr、Nb、Ce、Y含量,岩石中可见半自形的石英和斜长石,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皖南印支期A型花岗岩的发现,为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理解和构建中国东南部乃至华南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4.
南岭科学钻探(NLSD-1)选址于江西省于都—兴国—宁都三县交界地区实施,构造上属华夏板块内部的武夷和罗霄两块体交汇部位。南岭科学钻探瞄准构造结合部区域地质问题和矿集区深部成矿预测两方面科学目标进行探索。NLSD-1开孔至1373.71 m揭露了连续的青白口纪地层,是一套完整的凝灰质火山碎屑岩韵律层,主要岩性有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变沉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和流纹岩。本次工作在科学钻探精细地质编录的基础上,对各类岩性地层进行镜下鉴定,并挑选流纹岩中的单颗粒锆石,应用LA-ICP-MS锆石U-Pb法进行定年,获得了一组高度谐和的同位素年龄,确定流纹岩成岩时代为381 Ma,为赣中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时代的进一步划分、归属和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5.
大管岛礁区潮下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5月和11月对大管岛礁区潮下带大型底栖海藻进行了两次定量调查。共采到23种大型海藻,其群落构成以红藻类占优。海藻种类的区系温度性质属明显的温水性区系。5月份平均生物量为240.939/m2,11月份平均生物量为164.399/m2。两季度月都以岛西侧的D7断面平均生物量最高,分别为820.159/m2和472.509/m2。就垂直分布而言,1—2米水层内海藻分布密度最高,达527.549/m2。优势种为海蒿子和石花菜。  相似文献   
196.
分析研究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海胆标志方法,讨论各种标志方法的优缺点。较理想的外部标志方法是尼龙螺丝钉标志法,适用于海胆的行为研究;较理想的内部标志方法是PIT标志法,适用于海胆的生长研究,但在海胆标志放流等群体研究中注射四环素标志法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197.
渤海天津近岸海域水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是受沿岸人为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海域之一[1].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渤海湾局部海域“赤潮”频繁发生,范围不断扩大,自1996年以来共发生了13次“赤潮”,多数发生在7~8月间[2],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是本海区的主要环境问题[3].  相似文献   
198.
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铁,锰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9.
1974—1985年在烟台市、荣成和长岛县进行了自然海区采苗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苗袋(笼)是较好的扇贝自然海区采苗器。 自然海区采苗技术的关键是:采苗袋网目在1.5毫米左右,内放少量网片作为稚贝附着基;海区透明度大;适时预报投放采苗器时间;掌握适宜的采苗水层。 该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0.
1974-1985年在烟台市、荣成和长岛县进行了自然海区采苗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苗袋(笼)是较好的扇贝自然海区采苗器。自然海区采苗技术的关键是:采苗袋网目在1.5毫米左右,内放少量网片作为稚贝附着基;海区透明度大;适时预报投放采苗器时间;掌握适宜的采苗水层。该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