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云南,白垩系较发育,为一套巨厚的非海相红色碎屑沉积,厚达4000—6000米。它是川滇中生代红色岩层上部的一部分,含有双辦类、腹足类、介形类、叶肢介、爬行类、鱼类、植物及轮藻等化石。云南的白垩系,是在侏罗纪盆地的基础上发育的,从沉积特征来看,与侏罗系亦有相似之处。纵向(指时间)发育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可以分出三大岩组;在水平分布上,以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为界,其东称滇中红层,西为滇西红层。在滇中盆地,白垩系向东超覆;在滇西盆地,出现向西超覆。因此在靠近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白垩系发育比较齐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疆古生代块体的亲缘关系和缝合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古生物资料,探讨新疆古生代相关块体的亲缘关系和缝合时代。①早古生代不同省区动物群先后多次入侵哈萨克斯坦板块,表明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②早古生代,伊犁地体与塔里木板块亲缘,因为它的寒武纪三叶虫属于东方动物群的东南型,奥陶纪笔石是真正的华南型,缺乏志留纪的Tuvaella群落。中、晚泥盆世,广泛分布于塔里木、华南—东南亚等板块的标志化石Stringo-cephalus、Yunnanella、Yunnanellina在该地体遁迹,说明中泥盆世之前它远离塔里木板块。早二叠世晚期,它接近哈萨克斯坦板块,导致安加拉植物群入侵。推测托克逊—雅满苏地体与伊犁地体有相似的经历。③北山地区与伊犁地体、塔里木板块库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印支地槽”的褶皱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现代地质》1999,13(3):268-274
指出把三江、松潘—甘孜“印支地槽”褶皱系视为印支褶皱的主张是不恰当的。这两个“印支地槽”的主要褶皱时代是中、晚始新世之交, 以勐腊群及其相当层位之下的区域性巨大不整合为标志。这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时代一致。其后叠加了3 次轻微的继承性造山运动, 形成现代褶皱形态。晚二叠世至白垩纪, 局部地段至少发生过7 次轻微的造山运动, 使上古生界至白垩系构造层形成类同步褶皱  相似文献   
14.
新疆古生代构造—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福祥 《新疆地质》2001,19(1):20-26
通过6幅图表达了新疆古生代板块的构造-生物古地理区系。早古生代,包括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4陆块的亚帕特斯古陆(Iapetusa)群,与由其余陆块构成的冈瓦纳古陆群隔原特提斯洋相对峙。石炭-二叠纪,欧美、安加拉、太平洋和冈瓦纳4古陆共存并立。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担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亚伯特斯古陆、晚古生代安加拉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塔里木、中朝、华南-东南亚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冈瓦纳古陆、晚古生代太平洋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指出在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在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伊犁和托克逊-雅满苏地体是在中泥盆世之前裂解自塔里木板块,尔后在早二叠世晚期接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北山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首先靠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缝合时代大抵上和土耳其-中伊朗-冈底斯与华南-东南亚板块之间缝合时代一致。缝合事件发生在早二叠世早期,而相应的构造运动出现在早晚二叠世之交。  相似文献   
15.
区分出中国西南晚古生代以来的两组地体。一组由冈玛错、拉萨、萨迦、腾冲和保山诸地体构成,其共同特点是拥有冈瓦纳相石炭-二叠纪冰筏含砾碎屑岩建造和冷水动物群。另一组包括昌宁-孟连、双江-澜沧、昌都和巴颜喀拉诸地体,以具有华夏植物群和太平洋型筵类的扬子型上古生界为特色。以此为依据,确认两组地体之间的龙木错-双湖-丁青-北澜沧江-柯街-孟定缝合带为冈瓦纳古陆与太平洋古陆在中国西南的分界。根据沉积建造和亚洲侏罗-白垩纪非海相地方性双壳类依次向西南迁移,讨论了该缝合带及分界线西南的一些地体的缝合时代。早侏罗世初,拉萨复合地体中的聂荣一索县地体和保山地体首先与亚洲大陆缝合;早白垩世(Neocomian)末,冈玛错、拉萨和腾冲地体同亚洲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16.
郭福祥 《地质科学》1986,(2):161-169
滇西兰坪思茅地区,中、新生代红层发育,北起德钦一带,经维西、兰坪、云龙、漾濞、南涧、景东、镇源、景谷、普洱、思茅、江城,延至勐腊地区,东以苍山、哀牢山为界,向西展布于澜沧江沿岸。早侏罗纪至中白垩世,长期相对沉降,形成北北西—南南东向拉长的大型盆地堆积,分布广,几乎遍及全区,近盆地中心,连续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群。时而有膏盐堆积,但远不如后来的含盐组重要,本文略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扩张盆地和近代大陆构造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其次有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北冰洋海岭地震带等。我国东部、东南部沿海,如台湾等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居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相似文献   
18.
滇西上古生界分区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滇西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接近完成,积累了丰富的地层资料。把局部的、分散的资料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上升成理性认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其中上古生界分区和微板块的识别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所提出的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做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笔者接受本单位下达的“探讨昌宁-澜沧地区上古生界”的任务,事先查阅了有关滇西上古生界方面的地质资料,其中主要是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提交的滇西区域  相似文献   
19.
华南大陆形成于前震旦纪。元古代至中三叠世,华南属于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一部分,泥盆纪以前是冈瓦纳古陆的成员;志留纪之后为太平洋古陆组成部分;晚三叠世以来属于欧亚板块,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可分为扬子大陆裂陷(Pt—S)、江南地台(D—T_2)和南华陆缘活动带(T_3-Q)三大阶段。扬子大阶段包括四堡阶段(Pt_1+2)、雪峰阶段(Pt_31)和华南阶段(Z-S),三次大陆裂陷分别形成以四堡群俯冲杂岩为代表的四堡陆间沟一弧一盆、以丹洲群为代表的雪峰陆间沟一弧一盆和以震旦一志留纪广西构造层冒地槽型建造为代表的华南陆缘弧后盆地。江南大阶段含钦州、右江两个平行交错的局部阶段,钦州裂陷阶段(Z—P_1),位于华南陆缘弧后盆地局部钦州地区,并被保留至早二叠世;右江裂阶阶段(T_1-T_2),由于桂西及邻区介入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右江裂陷盆地。南华大阶段包括两阶段,燕山期(T_#-E_2 ̄2)东南大陆边缘弧阶段和南岭期(E_2 ̄3-Q)北西太平洋岛弧阶段。南华大阶段发生了多次轻缓造山运动,导致江南地台盖层和其上覆构造层同步或类同步褶皱,在陆上无海浸的环境里形成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还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  相似文献   
20.
广西及邻区地台盖层和中新生代盆地地层褶皱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福祥 《广西地质》1998,11(3):5-12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地层的同步一类同步褶皱是由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依据褶皱时代和过程以及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的差异。广西及邻区可分成以北西向大地构造线占优势的滨特提斯区,包括桂西和滇东南-黔南两亚区,和以北东向优选大地构造线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