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463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5 毫秒
761.
762.
中国气象局研制的三级质量控制业务系统中,质控方法本地化策略是按照陕北、关中、陕南的行政区域制定的,在此基础上,根据陕西省境内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台站海拔高度的不同,修正其质量控制方法,对气象观测数据增加了省级质量控制标识,形成了基于海拔高度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策略和流程。以临渭站和华山站(分别代表平原站和高山站)为例,针对2013年汛期中连续三个月(6—8月)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四种气象要素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经过质量控制后的气象观测数据更加能够反映出每个台站真实的气象要素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63.
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下声学定位设备,其定位精度有限,且基阵阵型的设计对目标的定位精度存在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数据融合改进超短基线系统定位精度的方法。系统仅经过一次测量,通过各基本阵列构型对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再将定位结果进行有效的数据融合,得到最终的结果。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低信噪比情况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可靠性和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764.
我国四川盆地埋深3 500 m以浅五峰组—龙马溪组超压页岩气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目前正在探索埋深3 500~4 500 m深层页岩气有效开发技术。Eagle Ford为北美新兴深层页岩油气藏,与国内中深层开发区和深层探索区具备一定对比性,其开发技术政策及学习曲线可供参考借鉴。依托页岩气云数据智慧平台对2009—2019年Eagle Ford页岩油气藏干气产区6 223口水平井的钻井、压裂、生产和成本参数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显示,Eagle Ford干气产区中深层开发效果大幅优于深层。目前中深层气井平均测深6 013 m,水平段长2 558 m,钻井周期25.3 d,平均段间距50.0 m,加砂强度3.81 t/m,用液强度24.2 m3/m,百米段长最终可采储量(EUR)为677×104 m3,单井钻压成本617万美元,百米水平段长压裂成本13.4万美元;深层气井平均测深6 394 m,水平段长2 423 m,钻井周期33.3 d,平均段间距50.0 m,加砂强度4.03 t/m,用液强度26.9 m3/m,百米段长EUR为520×104 m3,单井钻压成本697万美元,百米水平段长压裂成本16.1万美元。Eagle Ford干气产区工程组织施工效率高,水平井建井周期主要为100~150 d,目前建井周期100 d;不同水平段长对应单位钻压成本产气量呈三角形分布,中深层气井合理水平段长2 300 m,深层气井合理水平段长1 600 m。我国中深层成熟开发区应探索合理水平段长实现效益最大化,深层探索区初期应适当控制水平段长。   相似文献   
765.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了多次冰期并保存了丰富的古冰川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特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有学者对冰川地貌类型划分和冰川地貌制图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古冰川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量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Pro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目视解译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冰川地貌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了稻城古冰帽(约3 600 km2)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图。本文识别了该区冰川地貌中的冰川湖、冰川谷、羊背岩和冰碛垄等四种类型,初步统计了约1 096个冰川湖、370条冰川谷、41个羊背岩及1 268列冰碛垄;空间分布上,冰川湖和羊背岩主要分布在海子山夷平面上,冰川谷以古冰帽边缘区发育为主,冰碛垄则主要形成于海子山夷平面上和东、西两侧的山谷里。本研究可为第四纪冰期规模估算、古气候重建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当地的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66.
767.
陕西省洛南县北部石坡地区,出露着一套较完整的前震旦系剖面。我们在《石坡》幅一比五万区调工作中,在该区蓟县系巡检司组的顶部层位米黄色白云岩中发现了为其上部层位——杜关组紫灰色微晶白云岩充填的古老的岩溶堆积。古岩溶堆积主要分布在田门公社鱼洞沟、桑坪公社坡相沟及李河公社一带,呈透镜状、不规则状、漏斗状、哑铃状,相互间有管道状堆积  相似文献   
768.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Jiaozhou Bay was studied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 bioindicator of seawater pollution. Heavy metals in soda industry wastes “white mud” were also studied. Comparison of microwave digestion method with general digestion method revealed that microwave digestion is superior to general digestion in precision, recovery, digestion speed and efficiency, etc. Cd concentration in Hongdao R.philippinarum samples exceeded the national standard by 0.046 mg/kg, that of Yinghai sample by 0.02 mg/kg,and that of Hongshiya sample by 0.22 mg/kg. Sample Pb concentration in Hongshiya was found to exceed the national standard by 0.02 mg/kg. However the heavy metals concentration in R. philippinarum near the Qingdao Alkaline Factory was complied with the standard. This was proved by Penaeus chinensis culture experiment.Therefore, the possible contamination source may come from other land areas.  相似文献   
769.
谈大破大立     
在1958年地质设計会議上,我們对1958年任务(钨加錫15000吨)是沒有信心的。根据“权威”的論断,粤北以黑鎢为主,所有著名矿区的儲量,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千吨;已知的錫矿,除已开采的矿区外,都是几十吨、几百吨的小矿。部分地质人員說:“我們那里大片花崗岩露出地表,侵蝕很深,錫矿远  相似文献   
770.
系统认识和明确页岩“甜点”层段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促进微裂缝发育的效应和机制,对于提高水力压裂效率,促进页岩气增产稳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系统调研了国内外页岩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控制下的裂缝发育机理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数值模拟,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甜点”层段中微裂缝发育的效应和机制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特殊的沉积背景为裂缝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中有机质的不同成熟度阶段、空间分布和形状、丰度和有机孔隙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微裂缝的形成和发育。脆性矿物在岩石破坏过程中能量的高效转化和良好的脆性响应机制,促进了裂缝的复杂化。少量裂缝的发育还受控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接触的力学边界、有机酸的溶蚀以及脆性矿物的嵌入等相关效应与机制,进一步突显了裂缝成因的复杂化。由此,建议未来关于页岩储层的脆性评价工作向多元组分的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微米—纳米尺度下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力学性质的表征,对于促进并深化页岩破裂机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