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584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51.
安徽铜陵矿集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一个重要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广泛发育晚中生代以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中酸性闪长质侵入岩体,且其与成矿关系密切。关于铜陵矿集区侵入岩的成因,前人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有一定争议。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区内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体和新屋里、胡村花岗闪长岩体开展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原位Hf-O同位素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特征相似,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也基本一致,均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石英闪长岩ISr值为0.707 2~0.709 0,εNd(t)值为-13.0~-8.3,锆石εHf(t)值为-23.5~-8.7,δ18O值为6.5‰~7.4‰;花岗闪长岩ISr值0.707 7~0.709 8,εNd(t)值为-13.6~-8.5,锆石εHf(t)值为-19.0~-7.4,δ18O值为6.7‰~8.1‰。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和锆石Hf-O同位素组成特征亦基本一致,指示它们具有相同的成岩物质来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本文认为,铜陵矿集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与壳源埃达克质岩浆混合并上升侵位所形成,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并非起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洋壳或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而是新元古代华夏洋俯冲析出流体交代扬子板块岩石圈地幔所形成,壳源埃达克质岩浆为新元古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之后形成的新生地壳熔融而成。铜陵矿集区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的诱因是大陆板内构造背景下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岩浆上涌加热以及受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和地壳加厚再转向拉张应力下的减压熔融。  相似文献   
152.
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新提出的矿集区,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尤其是大型斑岩型铜金矿的发现使宣城矿集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宣城矿集区一系列的斑岩-矽卡岩矿床均与早白垩世侵入体密切相关。荞麦山铜钨矿床是区内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且花岗闪长斑岩发育较多的暗色包体。确定暗色包体的成因有助于深入理解含矿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及成矿意义。本次工作以荞麦山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和暗色包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及矿物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暗色包体及成矿岩体的源区、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意义。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为141Ma(MSWD=0.8),(87Sr/86Sr)i值为0.7059~0.7069,εNdt)值为-6.0~-9.2,εHft)值为-12.7~-5.8,δ18O值为5.8‰~7.7‰;寄主岩石形成时代为140Ma(MSWD=0.3),(87Sr/86Sr)i值为0.7061~0.7064,εNdt)值为-8.7~-7.7,εHft)值为-12.1~-8.1,δ18O值为5.6‰~7.4‰。此外,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与SiO2含量呈线性负相关趋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和寄主岩石斜长石斑晶的不平衡结构及捕掳晶的发现指示荞麦山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花岗闪长斑岩为起源于富集地幔的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成的母岩浆侵位而来,同时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也分别提供了成矿金属元素铜和钨,最终形成了铜钨共生的荞麦山矿床。  相似文献   
153.
成矿预测:从二维到三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矿产资源勘探方法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已从定性发展至定量,从二维拓展到三维。近十年来,随着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推进,三维成矿预测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也已逐步走向成熟。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二维成矿预测研究的现状,同时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三维成矿预测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做了系统总结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多个地区已相继开展了三维成矿预测工作,并成功圈定多个深部找矿靶区,相关成果为深部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三维成矿预测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成矿预测,三维成矿预测往往受限于三维预测信息的缺乏。如何更好的挖掘二维数据在深度方向的指示能力,将二维数据推演至三维环境,利用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展数据挖掘、充分发挥已有数据的内蕴信息将在未来推动三维成矿预测理论的深入发展,提高三维成矿预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54.
155.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祁连山哈拉湖地区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466.3±2.4Ma(n=9,MSWD=1.4),形成于中奥陶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哈拉湖地区火山岩为低钾拉斑玄武系列,绝大多数样品的亲石元素Rb、Th、U、Ce、Zr、Nd和稀土元素La、Sm富集明显;高场强元素(Sr、P、Ti)强烈亏损,Zr、Hf微弱富集,Ba明显亏损。总的特征显示,少数火山岩具有过渡型洋脊玄武岩的特征,大多数火山岩样品显示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此外,哈拉湖地区的岛弧火山岩与晚奥陶世的岛弧花岗岩伴生在一起。这些特征表明,与俯冲有关的奥陶纪岛弧岩石可能与拉脊山地区古大洋的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156.
国家煤炭行业经过十年黄金期后虽然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产量仍然有增无减,生产设备更加先进大型化。为此,本文主要对露天煤矿大型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效率的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7.
基于三维四面体模型的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志明  游珍  杨艳昭  施慧 《地理学报》2021,76(3):645-662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综合计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由分类走向综合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资源承载力限制性分类——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分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警示性分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构建了具有平衡态意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三维四面体模型,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清晰的政策指导意义。基于上述模型方法,以公里格网为基础,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西藏3/4左右土地、4/5以上人口所在的县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处于盈余或平衡状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良好;人居环境以不适宜和临界适宜为主要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挥及其提升。  相似文献   
158.
基于GIS建模的海水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识别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柯丽娜  张一民  韩旭  王辉  王权明  王利 《地理科学》2017,37(8):1251-1258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海洋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评价模型,首先分析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结合GIS栅格数据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以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等计算,建立基于多源栅格数据的海水环境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莱州湾2004~2010年海水环境空间分布图。实践证明,该模型应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海洋环境领域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9.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以及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等单项承载力研究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综合研究的发展进程。总体而言,综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然而,综合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尽管部分学者试图寻找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但目前尚未真正建立;第二,针对开放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承载力动态性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第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承载机制、阈值率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等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有待加强,以满足实用化、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60.
基于时空统计降尺度的淮河流域夏季分月降水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绿柳  杜良敏  廖要明  李莹  梁潇云  唐进跃  赵玉衡 《气象》2018,44(11):1464-1470
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洪涝、干旱并存的问题,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季节气候模式的集合回报数据集(1991—2014年),建立时空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模型,提前1—3个月预测该流域夏季分月降水,应用ROC(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评分评估比较了不同集合预测方案的预测技巧。交叉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取18、20、22、28时,集合预测方案对3、4、5月三个起报时次预测的夏季各月降水技巧预测均高于模式预测技巧。2015—2017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进一步表明该统计降尺度模型能够明显降低3月、5月起报的6月和8月的降水预测偏差。认为可尝试将该降尺度方法应用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及进一步的流域水文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