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Imd免疫信号通路在无脊椎动物抗革兰氏阴性菌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已知中国明对虾Imd通路下游核转录因子Relish基因全长的情况下,利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Imd通路上游基因Imd的cDNA序列,命名为FcImd,该基因全长783bp,5’非编码区45bp,3’非编码区255bp,开放阅读框483bp,编码160个氨基酸,包括一个位于C端的死亡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FcImd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甲壳动物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88%。于鳗弧菌感染后的1,3,6,12,24,48,96,144h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累积死亡率,并分别取血淋巴用于检测中国明对虾Imd及Relish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鳗弧菌感染后,实验组Imd和Relish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md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Relish表达量在1h时达到最高,然后呈逐渐降低趋势。中国明对虾感染鳗弧菌后Imd和Relish基因呈不同步上调表达,说明Imd和Relish基因的表达与弧菌刺激密切相关,提示Imd和Relish基因参与了对虾抗菌反应的Imd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42.
按M—2航空综合测定站总体设计要求,由中央控制单元发间隔为0.5秒的定时脉冲以协调航电与航磁仪的工作,仪器的基本工作周期为2秒,总的时间分配如图(1)所示: 核子旋进式磁力仪的磁化时间为1.6S,接收时间为0.4S。在航磁仪进行磁化的同时,其中的1.5S即作为航电  相似文献   
43.
分析了北半球冬季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指出在降水出现时北半球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合并增强,而且急流入口区出现超地转风。这些现象有时与北半球冷涌到达中、低纬度后所引起的对流和哈得莱环流的增强及其反馈过程有联系,并且为我国南方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4.
张元箴 《气象学报》1983,41(2):219-222
在天气分析中通常都用散度(D)和涡度(ξ)来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并用来诊断一些天气过程的发展。关于它们和暴雨分布的关系,已有不少工作,但大气运动除了具有辐散(辐合)和旋转的特征外,还具有变形的特征。Bergeron(1928,1930)和Pettersse n(1956)等曾强调过变形在天气系统发展中的作用。最近Bluestein(1977)讨论了天  相似文献   
45.
普里兹湾附近绕极深层水和底层水及其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利用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1998年11月至1999年2月),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洋海域内,绕极深层水(CDW)和南极底层水(AABW)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同时还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在研究海域内,CDW在100~2000m之间从北向南扩展,其高温核(t>1.2℃)和高盐核(S>34.7)在75°E断面上最为深厚,向南扩展得最远;而AABW则在2500m以深由陆坡底部向北扩展,σθ>27.875的高密度水体在70°E断面上最为深厚,向北扩展得最远.此外还通过实测的CTD资料证实了CDW和AABW的经向环流特征,以及它们与迪肯流环(Deaconcell)、亚极地流环和深层流环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6.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经度断面上,绕极深层水和锋面的不同特征与南极绕极流越洋输运和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经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绕极流的越洋输运是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之间以及南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水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对形成绕极深层水的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Emery冰架北缘热盐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冰架北缘中部。此外冰架北缘中部海域的上混合层和季节跃层的深度也明显小于东西两端。冰架北缘的底层热盐结构则无明显的东西差异。海洋遥感的证据表明:冰架北缘的表层水的不均匀性与浮冰和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8.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强  蒲书箴 《海洋学报》1999,21(3):40-50
将两层约化重力原始流体动力方程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数值计算流场基本能够正反反映带太平洋上层主流系和温跃层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在气候平均条件下,东太平洋125°W附近经向风应力可激发出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海洋高阶赤道Kelvin波流速模态可从西太平洋边界传播到东太平洋边界,而高阶赤道Kelvin波温跃层模态从西太平洋边界东传后,在中太平洋肥到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诱发的西传温跃层扰动的  相似文献   
49.
利用1986/1987ENSO事件前后的深水CTD资料,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141°~165°E,10°N~10°S)相对于不同等压面的势能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ENS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单位面积上水柱的势能明显减小,而热带西太平洋势能的经向变化明显大于纬向变化。经向变化的特征是赤道外势能大于赤道上的势能。势能最大值位于4°N和4°S,而最大年际变化则发生于7°N,远大于赤道附近。最后,还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势能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并指出了这些特征与海洋水文特征的联系。  相似文献   
50.
In this paper, CTD observational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15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15) in the Southern Ocean are used to analyse and study water mass distribution in the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seas. The area, depth, and the thermohaline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fied for the Prydz Bay summer coastal surface water, the Prydz Bay winter water, the Prydz Bay shelf water, and the circumpolar deep water.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e northward extention of the Prydz Bay shelf water are found. Then the thermodynamic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discussed, dealing with the inversion layer depth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 the locations of the minima of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vertical gradient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baraclinicity, and the effect of Coriolis deflection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