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West Pacific Ocean is considered as the provenance center of global marine life and has the highest species diversity of numerous marine taxa. The phytoplankton, as the primary producer at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 fish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entire eco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few large-scale surveys covering several currents with different 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water masses. A total of 630 water samples and 90 net samples of phytoplankton were collected at 45 station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21.0°–42.0°N, 118.0°–156.0°E)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2017. A total of 281 phytoplankton taxa(5 μm) belonging to 61 genera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o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The average abundances of phytoplankton in spring and summer were 797.07×10~2 cells/L and 84.94×10~2 cells/L, respectively. Whether in spring or summer, the maximum abundance always appeared in the northern transition region affected by the Oyashio Current, where nutrients were abundant and diatoms 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whereas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very low in the oligotrophic Kuroshio reg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dinoflagellates in total abundan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creased from low to high latitude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nutrient distributions, but contrary to that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northern area affected by the Oyashio Current,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30 m of water column, while the maximum abundance often occurred at depths of 50–75 m in the south-central area affected by the Kuroshio Current.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dundancy analysis(RDA) showed that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utrient concentrati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nutrient availability, especially the N:P ratio.  相似文献   
22.
23.
以"数字丰县"建设情况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国土资源办公需求,根据业务的需求与特点,选择采用基于Flex的WebGIS系统框架。探讨在Flex平台环境中构建丰县国土资源应用平台的方法和技术,平台对多样专题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可视化管理。以丰县国土资源局为例,研究了国土资源应用平台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4.
南京霾天颗粒物数浓度特征及其受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爆发持续性霾污染过程。本研究利用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和气溶胶粒径谱仪在线观测这次霾污染过程中13.6~20 000 nm颗粒物数浓度,结合气象参数和颗粒物化学组分对南京霾天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霾天颗粒物主要分布在积聚模态,且500~1 000 nm和1 000~2 500 nm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的增多是造成霾天能见度低的主要原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13.6~100 nm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逐渐降低,而大于100 nm颗粒物数浓度升高;500~1 000 nm和1 000~2 500 nm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并且这2个粒径段颗粒物受气态污染物(SO2,NOX)的二次转化影响较大。霾污染期间南京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南京东南和西北方向的污染源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总体上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温度对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3.6~100 nm粒径段;边界层的高度与粒径100 nm颗粒物呈负相关性,边界层的抬升反而利于超细粒子的生成和增长;逆温层的强度对超细粒子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5.
汶川MS 8.0大地震发生后,关于成都市主城区安全性的讨论一度十分激烈。本文从成都市及周边的基本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入手,讨论成都市主城区在地震中的安全性问题。经过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刚性稳定的岩石圈结构决定了成都平原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大地震; 成都平原沉积盖层厚度大、质量佳、分布适宜决定了龙门山发生的地震不会对成都主城区造成巨大破坏。因此,面对天然地震,成都市主城区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6.
大圆筒结构倾覆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刚  陈杨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06,27(2):238-241
大直径圆筒结构的倾覆稳定性是设计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求解大圆筒结构在指定波浪条件下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通过荷载-位移关系的上限,确定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定义极限承载力与设计荷载的比值为结构的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从而判断结构的倾覆稳定安全裕度。该方法避免了现行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确定土压力和转动中心的困难,可以考虑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复杂的边界条件。通过对某工程实例的分析,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2020年6月贵州出现4次具有明显夜雨特征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大,局地性较强。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高空形势、东亚西风急流、低空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以及海温特征,并采用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分析冷空气强度,结合贵州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暴雨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6月欧亚大陆上空呈现正-负-正的波型分布,有利于高纬地区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且稳定维持,有利于水汽输送到贵州;东亚西风急流强度较强,其西段位置较常年同期略偏南,贵州位于急流轴右侧且处于水汽辐合区、垂直速度负值区,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的有效配合,有利于贵州暴雨天气发生;贵州暴雨对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具有较好的响应,但暴雨发生时间比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滞后1 d;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海温表现为偏暖,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表现为偏冷,且印度洋呈现出西正东负的偶极子型海温异常,此类海温配置,有利于激发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为水汽输送到贵州上空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8.
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冰雹天气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吉林省在4次冷涡天气的影响下共降雹36站次,属于冰雹的高发年份,是2000—2009年6月发生冰雹站次数的第一位。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2.5°×2.5°的NEC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5个主要降雹日的发生时间及物理量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开始阶段,冷暖空气活动较为活跃,冰雹多发生在11时-17时;适合的0℃层和-20℃层的高度、水汽条件、较好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都对冰雹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9.
2020年5月2日,黔西南出现中β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安龙钱相出现42m/s灾害性大风,最大冰雹直径普安罗汉25mm,最大小时雨强册亨站66mm/h。对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OAA的HYSPLIT模式同期驱动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云南热低压等系统共同影响;(2)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零度层高度和-20℃层高度利于降雹,0-6km垂直风切变和干暖盖指数利于大风,水汽条件好利于短时强降水,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模拟出四条兴仁站水汽输送路径:本地、西、西南、东北路径;(3)过程中卫星红外云图上为椭圆形雹暴云团发展移动,TBB中心低于-60℃,对流云顶伸展较高;(4)三条回波路径均为西北-东南方向;大冰雹发生时,雷达回波呈现“钩状”、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风暴顶强辐散、垂直液态含水量跃增、高回波顶高等特征;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存在回波质心低、低层强烈径向辐合、雷达产品雨强大等特点;(5)安龙钱相发生42m/s灾害性大风时,65dBz反射率因子核位于6km,回波梯度大,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存在侧向入流槽口、径向正负速度对、深厚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强烈辐散、明显旋转等特征,正速度模糊达35m/s;特殊地形的“狭管效应”对产生本次灾害性大风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30.
陈杨  范裕  刘一男  王彪  刘青 《岩石学报》2019,35(12):3763-3781
安徽省北部蚌埠隆起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西侧。蚌埠隆起和胶东金矿区现今位置被认为是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引起,推测两区有相似的成矿背景。蚌埠隆起东西向长约160km,以固镇-永平岗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前人已对蚌埠隆起东段的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等方面的研究,而蚌埠隆起西段由于第四系覆盖,一直未发现岩浆岩和相关成矿作用,被认为是无矿区,未有相关研究。西贾庄矿床是近年来蚌埠隆起西段新发现的矽卡岩型铅锌金银矿床,为区内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对象。本次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矿床赋矿地层和岩浆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研究,确定了成矿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演化,丰富和完善了区内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西贾庄矿床的赋矿地层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成岩时代为2466±12Ma,确定其为五河群西堌堆组地层,其原岩来自2. 65~2. 85Ga新生地壳的重熔;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岩体,成岩时代为113. 0±1. 0Ma~114. 9±1. 7Ma,石英二长岩为成矿期后脉岩,成岩时代为112. 1±0. 8Ma,因此限定成矿时代约为112~115Ma。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相同,均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的Ⅰ型花岗岩类。这两类侵入岩的ε_(Hf)(t)=-16. 6~-12. 5,t_(DM2)=1963~2264Ma,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为老地壳(主要为古元古代)的部分熔融,推测其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弧后伸展环境。通过对比,西贾庄矿床侵入岩与蚌埠隆起东段早白垩世晚期侵入岩体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和源区,蚌埠隆起西段在覆盖层之下仍有一定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