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8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41.
廊坊地区所属的安头屯井、浅牛6井是静水位观测井,文安井由文安地震台进行多年的水氡观测。这3口井始测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资料连续可靠。资料清理过程中发现在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以及强余震活动中均有明显的异常显示。本文探讨了张北震例的综合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42.
甲藻甾烷、4-甲基甾烷、24-降胆甾烷及C28甾烷等常被作为沟鞭藻和硅藻的生 物标志,所以它们在中生代以来的地层中常常具有很高的浓度.然而,这些公认具有特 殊结构和局限生源的化合物却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震旦系含较高有机质丰度的岩石 抽提物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异常高的浓度.这种结果意味着某些浮游藻如沟鞭藻和硅 藻可能具有更古老的前驱种属,在塔里木盆地和4井及肖尔布拉克剖面寒武系地层中 观察到的一些异常的藻化石,为这种推测提供了可能的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介绍了改进后的CZM-2型恒流自动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安装和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44.
离子选择性电场法是电化学分析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1985年,我们采用标准加入法对永清县浅牛—6井F~-浓度进行了实验观测。该井位于牛东断裂北伸、牛驼镇凸起顶峰。井深1274米。为Cl—Na型震旦亚界铁岭—雾迷山组岩溶裂隙水。实验所用主要仪器是:PXD—2型通用离子计、CSB—F—1型氟电极、212型饱和甘汞电极、6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WMZL—01型温度控制仪及自制恒温水浴锅等。实验证明,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做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的一种手段,在有条件的地方台和群测点是可以普及的。  相似文献   
45.
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天然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力变质作用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 ,在碳酸盐岩地区由于断裂的动力增温作用使得岩石发生变质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同时在断裂发育过程中流体的参与、岩脉的热作用对碳酸盐岩的变质热分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并使变质反应复杂化。我国东部郯庐断裂带范围内碳酸盐岩或其它类型的含碳岩石较为发育 ,并具备动力变质成气和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46.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南部最主要的含油层系,目前已进入致密油勘探阶段,查明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影响,对致密油勘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松南让字井斜坡带泉四段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岩石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实验分析及物性、高压压汞等实验资料,开展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扶余油层溶蚀孔隙发育的有效储层多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砂岩。在埋藏深度1 750~2 250 m,I/S混层比为25%~15%,对应的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此深度带为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目前致密油开采多在本带;当埋藏深度大于2 250 m时,I/S混层比小于15%,对应的成岩阶段为中成岩B期,储层进一步致密。将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为常规储层及Ⅰ类致密油储层、Ⅱ类致密油储层与Ⅲ类致密油储层,在纵向上,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各类储层依次出现。研究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勘探最有利的是Ⅰ类和Ⅱ类致密油储层,最有利的勘探深度介于1 750~2 250 m。  相似文献   
47.
为了预测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勘探深度下限,根据测井孔隙度、实测孔隙度等资料,研究了福山凹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福山凹陷纵向上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Ⅰ-Ⅳ),其深度范围分别为900~1700 m、1800~2850 m、2850~3500 m、3500~4200 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20%~36%、12%~27%、8%~28%、5%~23%;第Ⅰ、Ⅱ、Ⅲ高孔带的成孔机制,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溶蚀储集层中的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次生孔隙,第Ⅳ高孔带主要由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无机酸溶蚀储集层形成;福山凹陷储集层中的岩屑主要为石英岩,具有良好的抗压实性能和护孔作用;福山凹陷储集层含油气的孔隙度下限为10%,勘探深度下限为4100 m,对应于异常高孔带消失、致密砂岩出现的深度。  相似文献   
48.
库车坳陷中生界气源灶生气强度演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库车坳陷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根据烃源岩厚度和有机相特征、埋藏热历史,采用BasinMod-1D软件,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气源灶的生气强度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中上三叠统气源灶以克拉苏构造带为生气中心,向四周生气强度逐渐变小;中下侏罗统气源灶则以拜城凹陷和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为中心,向南北两端生气强度逐渐变小。无论是上三叠统还是中下侏罗统气源灶,现今累计生气强度在坳陷主体均在20×108m3/km2以上,生气中心则在(60~100)×108m3/km2。上三叠统气源灶的大量生气始于12Ma,中下侏罗统气源灶大量生气则始于5Ma,库车坳陷气源灶演化的特色表现在5Ma以来气源灶极高的生气速率。中上三叠统源岩生气强度类似于中下侏罗统,说明中上三叠统源岩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不亚于中下侏罗统源岩,库车坳陷气源灶存在充足的气源且近5Ma快速生气,这是库车坳陷形成高效天然气藏的重要原因,库车坳陷目前发现的大中型气田(藏)均分布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  相似文献   
49.
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的类型分布和成藏控制条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无机成因天然气成藏主控条件-气源断裂体系构造变形场的类型出发,综合分析了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藏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和成藏控制条件等。结合实例对气源断裂体系结构作了剖析,指出二氧化碳气藏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0.
截止1998年底,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有40.7%存在于碳酸盐岩地层,共有7个碳酸盐岩大气田;而与碳酸盐岩储层以及海相烃源岩有关的原油探明储量不到7%。中国碳酸盐岩生烃问题长期以来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初步认为中国碳酸盐岩中的工业性油气田多数不是自生自储的,而需要外部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质量和数量均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陆表海碳酸盐岩中烃源岩不发育。除了南海的第三系,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普遍时代古老、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的发育取决于后期改造作用。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意义十分重要,不整合面之下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