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149篇
地质学   596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作者研究发现山东胜利1号、辽宁50号、51号及42号岩体中,见有纯橄岩、石榴二辉橄榄岩、尖晶二辉橄榄岩及云母橄榄岩包体;河北涉县及山东红旗2号金伯利岩中见有榴辉岩包体。包体形态为浑圆状、椭圆状,其大小为1-15cm。纯橄岩和石榴二辉橄榄岩比其寄主金伯利岩富含Cr_2O_3、NiO_3、贫CaO、CO_2、K_2O、Na_2O、TiO_2和Al_2O_3,其稀土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根据深源岩石包体的温度、压力条件的估算,认为纯橄岩和石榴二辉橄榄岩来自上地幔深处,为上地幔局部熔融的残余物,而河北涉县金伯利岩中榴辉岩包体来自下地壳,云母橄榄岩类为软流圈顶部的地幔交代作用带上的岩石,尖晶二辉橄榄岩是来自上地幔较浅部位,它们为金伯利岩浆的偶然捕虏体。  相似文献   
992.
太阳罗盘在古地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竹君  程国良 《地震地质》1992,14(2):189-192
引言 在强磁性岩石(如玄武岩)出露地区采集定向样品,使用太阳罗盘十分必要,因为这些岩石具有较强的剩磁,其附近显著的附加剩磁,使磁罗盘的指针与当地的地磁等偏线不一致,从而导致用磁罗盘测得的标志面倾向(或走向)与真实值出现差别。使用太阳罗盘则弥补了磁罗盘的不足。K.H.Creer等(1967)和李普等(1984)都曾对太阳罗盘的应用进行过理论分析,但他们对一些参数符号的选择和太阳方位角的确定过于繁琐,因此,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从满足古地磁工作需要出发,对理论推导过程做了简化,从而易于理解,另外,附录了一套计算程序,只需输入采样点的经、纬度、测量时间等5个参数,计算机即可  相似文献   
993.
近据有的台站反映,由于调换现用气压表或气压表器差值改变后,本站气压订正简表(以下简称“气压简表”)未进行相应的变动或变更错了,影响测报工作质量。除建议各台站应对现用“气压简表”进行一次认真的审查外,现将我省过去所采用的“气压简表”的  相似文献   
994.
在掌握大风山天青石矿特性的基础上,对其深加工路径的选择和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火法—湿法联合冶金制备氢氧化锶的新工艺,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集成"转底炉高效还原天青石、高压釜浸取耦合分离单质硫、重结晶提纯氢氧化锶"等技术能够实现天青石至氢氧化锶的高效、高纯、零污染生产,Sr SO4到Sr S的转化率能够达到95%以上,氢氧化锶纯度达99.5%以上,氢氧化锶的综合产率达到90%以上,为合理高效地利用大风山天青石资源生产氢氧化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于2008年被引进我国,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成功杂交。为探讨紫扇贝在海湾扇贝属中的分类地位及与相似种海湾扇贝的进化关系,随机选取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各10个个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42bp,碱基组成A+T所占比例分别为紫扇贝54.2%和海湾扇贝55.1%。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种内分别有6和10个变异位点,种间有41个变异位点,且种内和种间变异均为转换或者颠换,无插入/缺失类型。结合Gen Bank同源序列信息,对海湾扇贝属物种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属7种扇贝[紫扇贝(A.purpuratus)、A.irradians、墨西哥湾扇贝(A.i.concentricus)、A.i.irradians、A.nucleus、A.gibbus和A.ventricos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与紫扇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ventricosus,且该两种扇贝单独聚为一支。其余5种扇贝中,A.irradians、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最先聚为一支,支持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为A.irradians两个亚种的结论;另外,A.nucleus与以上三者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海湾扇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6.
纳豆菌(Bacillus natto)发酵后的条斑紫菜经稀释、离心后上清液用一定浓度的乙醇处理获得醇沉物和醇溶液。将醇沉物去蛋白得到粗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将醇溶液旋转蒸发得到浸膏,将浸膏按极性大小分相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浸膏,探讨分相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四联微球菌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多糖和分相浸膏对羟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醇溶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各相浸膏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随之升高,其中,正丁醇相浸膏在质量浓度为0.5 mg/m 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1.6%,说明条斑紫菜经纳豆菌发酵可能产生了活性化合物;与对照组相比,利用纳豆菌发酵紫菜发酵物中多糖提取率增加了0.24%,发酵得到的多糖在质量浓度为5.0 mg/m 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了95.7%。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的基础上,结合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搭建了多扰动的空气质量集合预报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2+26”城市的PM2.5浓度进行预报试验,试验时段为2017年9~12月,模式水平分辨率为15 km。研究发现,基于蒙特卡罗集合预报系统,采用“集合样本优选”均值集成法能显著提升PM2.5预报精度,大幅减小预报偏差。与所有集合样本的均值集成法相比,该方法将PM2.5预报均方根误差(RMSE)由58.0 μg m?3降低至34.7 μg m?3,将模拟—观测两倍因子百分比(FAC2)由67%提升至87%。此外,“集合样本优选”均值集成法对各污染等级的整体预报效果优于均值集成法。本文结果可为改进城市PM2.5预报效果和减小PM2.5预报偏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actors impacting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wo sea fog events over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n March 2017, and compared our results with those of other regions.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se two events were highly acidic and their average pH was below 3,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high initial acidifying potential and large amounts of NO3- and SO42- not involved in the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The dominant cations in the sea fog water were Na+ and NH4+. The primary anions in the sea fog wat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l- and NO3-, while that over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was mainly SO42-, and ratios of the three fog water ions near the Donghai Island were similar. Ions in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 two even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marine aerosols, while the difference was that the first low-level sea fog airflow trajectory passed over Hainan Island. Therefore, the proportion of K+ in the first sea fog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sea water and the second. Sulfate was the key to fog water nucleation, which made 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 second event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the first. A decrease in average diameter during the first sea fog formation led to an 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 while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 second event was lower than that during the first,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a moderate 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做好连续回流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2019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分析了4~5月发生在西南部的两次连续回流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及其低频传播特征的差异,并与6月广东北部锋面型连续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5月两次以阳江为中心的西南部连续暴雨及前汛期降水均具有准23 d振荡,它们分别为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且对应的大气环流场及低频传播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4月12~14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中高纬度具有稳定的“西阻”和“东阻”,使冷空气不断地从东海入海高压的南部东移南下,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相对干冷的强东南风与来自南海中南部从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偏南风的辐合渐近线;而5月23~26日连续回流暴雨期间,500 hPa华东—东海—黄海为稳定高压坝,广东长时间处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中,地面上处于东海出海变性高压脊西南部及北部湾西南低槽前,925 hPa形成以阳江为中心来自孟加拉湾的强偏南风与珠江口以东东南风的辐合渐近线。来自我国中部(东海以东)低频反气旋南侧(西南侧)逐渐加强南传的低频东北风(东南风)与从140°E附近的西太平洋西传(孟加拉湾东传)到广东并加强的低频北风(南风)汇合在广东西南部,并有(无)与从南海中北部北传的低频气旋北侧低频东风相遇,导致4月12~14日(5月23~26日)有(无)明显冷空气影响的连续回流暴雨发生。而6月广东北部为东亚深槽引导的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强盛西南风交汇所产生的锋面型连续暴雨,来自我国中部、孟加拉湾分别逐渐加强向南、向东传播到达广东的低频西南风,与来自中纬度低频反气旋外围的干冷东北风交汇在江南或南海北部,导致广东北部6月9~13日连续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平流层探空资料和ECMWF的ERA-40、ERA-interim格点资料分析了近62年的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QBO)的年代际特征。分析表明QBO周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平均周期较长(短)的时段,其变化幅度较小(大)。QBO的振幅存在10~15年的年代际振荡,并与QBO周期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关系。此外,QBO振幅在10~30 hPa存在增强的趋势,而在中低层则为略微减弱的趋势。从关于赤道的反对称纬向风场可发现,QBO中心存在着偏离赤道的年代际变化,东风中心偏移赤道的方向基本与西风中心的偏移方向相反,即东风中心偏向某一半球时,对应的西风中心则在另外一个半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