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洛川剖面和白草塬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序列的建立,对比磁化率、粒度及深海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六盘山东西两侧不同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具有不同的容重值,其成因亦不同。六盘山以东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容重值受成壤作用影响,主要由夏季风控制;而六盘山以西半干旱气候区容重值受沉积物粒度影响,主要受冬季风控制。并且在空间上自黄土高原西北向东南容重值呈变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1949-2015年中国典型自然灾害及粮食灾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研究其自然灾害演变特征及粮食灾损规律,对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基于Python语言编程获取1949-2015年中国31省市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构建灾害强度指数分析不同灾种的时序特征分异,利用趋势分析、ESDA方法分析不同灾种在省域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冷热区;再获取1949-2015年粮食种植数据,通过粮食灾损估算模型、定义粮食灾损率、地理空间探测器,计算并检验中国粮食损失时空特征及分异性。结果表明:① 相比受灾面积曲线,本文构建的灾害程度指数能够更好揭示自然灾害时序演变特征;② 1949-2015年期间中国两大主力灾害(洪灾、旱灾)交替出现,未来5~10年以洪灾为主;③ 灾种排序旱灾>洪灾>风雹>低温>台风,其中旱灾、洪灾受灾占比过半;④ 省域不同灾种间空间趋势变化特征明显,区域受灾面积东部>西部,北部>南部,且北部灾种单一、南部多灾并发;⑤ 自然灾害受灾总和、旱灾、雹灾、低温空间上全局自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模式分布,洪涝、台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全局自相关性,呈集聚模式;⑥ 1949-2015年灾害、灾损量、灾损率整体时序趋势呈现先升后降,2000年为临界点,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单因子解释力度差异显著,多因子交互均呈非线性增强关系,胡焕庸线两侧冷热点分布呈两极化且其重心向北迁移。建议政府加强除旱减雹(西北)、除旱排内涝(东北)、排涝防冻(中部)、排涝预台(东南沿海)等工程技术措施;同时西北(环境恶劣)、东北(中国粮仓)应作为防灾减灾重点保护区,制定专项保护方案,以保证中国粮食丰产增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种多样的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陆地和海洋,黄土、沙漠、红土、湖泊、岩溶、冰川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演变信息,全球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出现的各种事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记录。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乃至全球的环境演变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国162块表层土壤样品的植物硅酸体组合及气候资料,建立植物硅酸体-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转换函数,通过转换函数估算了渭南黄土剖面71块样品(约3万年来)的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在全新统部分样品中发现了少量的竹亚科植物硅酸体。古气候从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气候波动,分别与波令间冰阶、中仙女木冰阶、阿勒罗德间冰阶和新仙女木冰阶相对应。本文首次发现黄土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起始于14000aB.P.。  相似文献   
15.
不同学者用磷酸平衡法分析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碳酸羟基磷灰石中结构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时,预处理方法和实验条件也不尽相同。实测结果表明,预处理条件与磷酸法制备CO2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均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需在综合运用机械和化学手段除净外表附着碳酸盐的前提下,将样品充分研磨,并彻底分解其中的有机组分和非结构碳酸盐,再制备CO2。70℃的恒温水浴可以使化学反应和同位素分馏均在短时间内结束,且较为完全、彻底,测得的同位素数据重现性好;而25℃时反应进行较缓,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有时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深圳盐田地区基岩地下水特征及勘查方法简介深圳盐田港是我国“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深水港之一,为了解决港口建设和建成后的用水,地质研究所在港口所在地盐田境内运用地质、水文、物探综合方法成功地在花岗岩分布区内找到了地下水。工作区位于深圳市沙头角东侧大鹏...  相似文献   
17.
一、自然地理概况海滦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西靠太岳,北倚蒙古高原,南以黄河为界,包括北京、天津两市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山东、河南、辽宁诸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流域面积31.9万公里~2。流域西侧有南北向的太行山脉,山高坡陡,连绵不断;流域北部有东西向的燕山山脉,较太行山略低,山形较为破碎。太行、燕山之间,以军都山为过渡,形成流域的北部,西部为山地(约占全流域的60%)海拔约1000~2000米,东部、南部为平原(约占40%)海拔约4~50米。流域南端的黄河北岸地势  相似文献   
18.
黄土剖面系由相互叠复的黄土-古土壤层组成。黄土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黄土剖面包括有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上部和下部、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最近研究表明,在马兰黄土之上还有全新世黄土存在。  相似文献   
19.
1939年洪水是海滦河流域历史上著名的大洪水之一。这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流域内实测资料甚少。现根据仅有的实测记录及部分调查成果归纳简介如下: 一、降雨概况海滦河流域总面积288409平方公里(不包括徒骇、马颊河)。自北而南有滦河、潮自河、蓟运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及南运河(流域自然情况详卒刊1981年第1期((海河流域“63.8”暴雨简介》及1981年第5期《海河流域“63.8”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地区洪水预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半干旱地区的特点是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下垫面条件也与湿润地区有很大不同,从而使洪水预报工作较为困难。其难点主要是:下渗能力分布不均;制约下渗率的表层土湿计算;河网汇流中的渗漏损失计算;降雨分布不均问题等。探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