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663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近50a西北地区年径流变化反映的区域气候差异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应用我国西部主要河流1951-2000年年径流资料,分析径流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大部分河流径流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天山南坡逐河流增加最为显著,最高达14%·(10a)-1,其年径流的变化过程相关分析和差积曲线显示,西北地区西部新疆地区与东部的黄河上游年径流变化呈反相变化特征,而西北地区东部河流径流变化则与黄河上游的径流呈正相关关系.西北地区东部黄河年径流和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风指数及其差积曲线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过程,这表明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主要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同时由于东亚季风与西风在西北地区的相互作用,间接的影响到了新疆地区的径流和降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的西风带、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滇西名山点苍山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细部考察地貌发育、地貌组合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苍山 洱海地区层状地貌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苍山及其外围山地的寒冷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川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点苍山发育两次冰川作用, 即大理冰期早期和晚期, 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 探讨了苍山山顶古夷平面、三级广布的侵蚀面、三级混杂堆积扇群及滨湖地区的地貌结构与特征. 位于苍山北部,比苍山主峰低800 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即丽江冰期), 其以复合型山岳冰川的出现为表征. 最后对海东山地和花甸坝地堑谷的地貌特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993.
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增加的事实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应于新疆气候转型过程,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呈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跃进桥水文站及出山口英雄桥水文站径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大趋势,但其增加过程的转折时间不尽一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在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主要是由于强烈的升温过程导致了冰川的强烈消融和河源区降水的连续增加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跃进桥水文站径流年际趋势同步和相似于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的变化.初步分析表明: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区降水的显著增加,而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的区域在高山带及山前平原区,中、低山带降水的增加趋势不是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94.
王长生 《四川地质学报》2005,25(4):240-241,252
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重庆市才建立起“两个半”国家地质公园.在建设地质公园的工作中,存在建设速度较慢、地质公园级别单一、建设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加强宣传、科学规划、提高建设地质公园的自觉性、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提高地质公园科学研究程度,是加速重庆市地质公园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95.
对以轴平移技术为原理的压力板测试系统进行改进,增加了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储水冲刷系统和气泡体积测量系统。解决了陶土板底部气泡体积测量问题。本次试验与常规平衡态测试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方法不同,在改进的压力板仪测试系统上对粉土试样开展动态多步流动实验。根据在Origin建立的非饱和土饱和度时间演化模型方程,对实测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未知参数容水率C和特征时间τ,最终得到平衡状态下的土-水特征曲线的脱湿曲线。与常规平衡状态下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后能较好地重合。此方法在改进的压力板仪测试系统上测得一条脱湿曲线的时间为5d左右,具有较高准确性,与常规平衡态测试方法相比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996.
经过61年的发展建设,我国航海图书生产已形成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建立了成熟的基于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海图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随着航海图书生产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当前的生产与保障模式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难点.在分析我国航海图书生产体系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对我国航海图书生产与保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建设以海洋测绘数据库为支撑的信息化航海图书生产与保障体系,并从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97.
1980—2012年河北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地震记录,使用了河北省南部及邻区(34.0°—38.0°N,112.0°—118.0°E)63个固定地震台站和4 540个地震事件,得到27 709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速度结构与地震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中小地震震源位置。速度结构揭示:研究区域内地壳的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10—25 km深度上横向不均匀性更加显著;大地震基本发生在速度异常体或高低速交界区域。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P波走时均方根残差(RMS)从1.68 s降到0.82 s;地震呈明显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年代具有一定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8.
深渊海沟作为海洋的最深处,是最不被人了解的地球生态环境之一。有机质的输入、含量和活性对于维持深渊生态系统和深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本文利用脂肪酸生物标志物方法,研究了来自阿塔卡马海沟的4个沉积物柱状样(长度为15-35cm),比较了水深2560-7770m的深渊(A5, A10)和非深渊(A1, A9)站位的脂肪酸含量、来源和保存状况。本研究共检测到50种脂肪酸化合物,包括来自陆源有机质的长链饱和脂肪酸,来自海源浮游植物的短链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来自细菌的甲基支链脂肪酸。总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在非深渊站位A1最高[(13.4±2.9)mg/gdws],而深渊站位A5最低[(5.4±2.2)μg/gdws],这可能与各站位的初级生产力和水深有关。在所有站位中,海源脂肪酸均处于主导地位(61.6%±9.2%),其比例显著高于陆源脂肪酸(33.6%±10.7%)和细菌脂肪酸(4.9%±2.3%),表明在阿塔卡马海沟沉积物中脂肪酸主要是海源有机质的贡献。在每个站位,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大,陆源脂肪酸的比例均明显增加,而海源脂肪酸的比例则减少,该结果与脂肪酸指数FA-Index的结果一致,表明短链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相比于长链饱和脂肪酸更易被降解。最后,非深渊站位的脂肪酸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降低,展现出稳定沉积环境中典型的有机质成岩作用,而深渊站位的脂肪酸含量尽管出现波动,但随深度无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归结于地震、浊流作用下形成的不稳定沉积环境,有助于有机质从非深渊区向深渊区的快速输入和埋藏。  相似文献   
999.
以东北地区(40°—50°N,120°—130°E)为研究区域,利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地磁观测数据,进行谐波振幅比计算,对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23日吉林松原接连发生的5个M≥5.0震群前该研究区地下电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1)在该区域内显著地震发生前,望奎、通河、三岗、通化和铁岭地震台均出现下降—转折—恢复的异常变化特征,持续时间1—4.5年,变化幅度为0.04—0.07,而通河台Y_(ZH_y)项的不同周期间存在不同步现象,且异常持续2年以上;(2)通河台分钟值谐波振幅比具有由深至浅的周期迁移特征,三岗台秒值数据结果 Y_(ZH_y)向具有由浅入深的迁移特征;(3)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通河台水平方向的EW向数据不同深度介质电性出现差异性异常,可能预示着该台周边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应重点关注该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使用河北省测震台网7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06年7月4日文安M_W 5.1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讨论发震构造。结果显示,文安5.1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15°,倾角87°,滑动角-115°;节面Ⅱ走向118°,倾角25°,滑动角-8°,震源深度为15 km,联合地质构造确定地震断层面为隐伏的NE向断裂带,为正断层兼走滑断层,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