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 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明,汶川大地震主要力源是印度板块向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但同时也受到东部与南部板块的挤压.与其它地区相比,震前震中附近水平位移最显著的特点是,汶川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位移分叉部位,即震中北部明显向东北位移,震中南部明显向东南位移,而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则明显小于其北面和南面的水平位移.简要讨论了应变计算结果的精度.为获取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别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1999—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且在此区域内积累较大的面压缩区的东北边缘.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   相似文献   
142.
胡华  顾恒星  俞登荣 《岩土力学》2008,29(3):696-700
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表明,软弱岩土具有流变特性,动态载荷作用加速了软弱岩土的流变行为,成为诱发岩土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动力。在测试分析动载作用下淤泥质软土的流变力学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动态黏弹塑性流变力学模型和流变方程,推导出动态流变参数计算式;通过测试,分析了动态剪切作用频率、动态剪切应变、淤泥质软土含水率等因素对动态流变参数影响特性。研究结果对揭示动载作用下淤泥质软土动态流变特性与流变参数影响变化规律,探索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的流变动力学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3.
超宽频海底剖面仪实时采集显示系统EchoViewer是为新研制的超宽频海底剖面仪开发的配套软件。该软件从超宽频海底剖面仪的超宽频率和多频段分频合成的特点出发,同时兼容同类系统的需求进行设计,根据声纳在海底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实现TVG算法和海底跟踪算法,结合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实现分频合成算法,并采用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具有系统控制、导航定位、数据采集并成图显示、数据回放和数据后处理等功能。该软件在超宽频海底剖面仪多次海试和国家海洋局908浅剖专项调查任务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4.
近年来,虽然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的文本生成图像问题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它可以根据文本的语义信息生成相应的图像,但是生成的图像结果通常缺乏具体的纹理细节,并且经常出现模式崩塌、缺乏多样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针对生成对抗网络的行列式点过程(determinant point process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DPP)方法来提高模型生成样本的质量,并使用StackGAN++、ControlGAN两种基线模型对GAN-DPP进行实现。在训练过程中,该方法使用行列式点过程核矩阵对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的多样性进行建模,并通过引入无监督惩罚损失来鼓励生成器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多样性数据,从而提高生成样本的清晰度及多样性,减轻模型崩塌等问题,并且无需增加额外的训练过程。在CUB和Oxford-102数据集上,通过Inception Score、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分数、Human Rank这3种指标的定量评估,证明了GAN-DPP...  相似文献   
145.
西部煤矿区规划环评中地下水专题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区规划环评在我国相对其他领域起步较晚,与之相适应的环评技术导则尚未出台,各评价单位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思路较为混乱。以我国西部典型煤矿区(榆横、榆神矿区)规划环评为例,利用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学理论,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提出了西部煤矿区规划环评中地下水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思路。研究认为西部煤矿区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是共性,“三水”平衡是评价的基础,将矿区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限制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是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6.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 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7.
双桥静力触探法判别上海薄夹层粘土地基液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红  顾国荣 《岩土力学》2005,26(10):1652-1656
通过对11项典型工程场地进行原位取土及双桥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分析,重点研究了上海地区薄层粘性土(或粘质粉土)夹层对液化判别的影响,统计分析了锥尖阻力qc、摩阻比Rf与土层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完全依据双桥静力触探试验的地基液化判别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8.
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应用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对辽宁省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纵向比较并分析了辽宁省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超载指数都大于2,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于3,这说明辽宁省当前的生物资源的生产和能源的消费的能力远超过其生态承载能力,即生态资源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生态环境有潜在恶化的趋势.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效率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2 569元·hm-2上升到2003年的4 101元·hm-2,提高了0.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5%.但与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辽宁省在提高生态效率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9.
3S技术在煤矿区开发现状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运用遥感技术不同时期的信息源发现监测目标信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确定目标区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信息处理的平台与框架,进行遥感专题数据与规划数据叠加,以及在矿山开发及环境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并构建了“3S”技术在煤矿区开发现状及环境调查与监测中应用的集成模式,为客观评价矿产资源规划落实情况,快速查明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灾害地质及环境治理工程效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对维护矿业秩序以及综合整治矿区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0.
附加质量法在水布垭堆石体密度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附加质量法测定堆石体密度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现场测试过程,并结合水布垭大坝一期填筑工程堆石体密度测定工作,分析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具有现场测试快速、轻便、无损和精度高等优点,而且适用于不同粒径组成的堆石体,在堆石体密度测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