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甘肃兰州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近二十多年来兰州盆地第三系研究的新成果 ,将兰州盆地的第三系和地方哺乳动物群重新进行了划分 ,将咸水河组提升为咸水河群 ,时代自早渐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咸水河群中新建八个组 ,从下往上为 :韩家井组(E1 - 23) ,产南坡坪动物群 ;甘家滩组 (E23) ,产峡沟动物群 ;皋兰山组 (N1 1 ) ,产兰州动物群 ;瞿家川组 (N21 ) ,产庙嘴子动物群 ;黄羊头组 (N31 ) ,产张家坪动物群 ;饲马沟组 (N4 1 ) ,产对亭沟动物群 ;下街组 (N51 ) ,产泉头沟动物群 ;龙骨山组(N6 1 ) ,产邢家湾动物群  相似文献   
52.
描述了2009年采自西藏阿里地区门士乡附近的2件真马化石,标本包括1件完整的右前第2指节骨和1件左第3蹠骨近端,均采自门士河右岸河湖相砂砾岩堆积中.标本粗壮,第3蹠骨近端关节面圆隆、对各跗骨关节面宽大,第2指节骨横宽.大小形态上与邻近的札达盆地上新世地层中的札达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  相似文献   
53.
利用印江县气象观测站1970~2018年汛期(5~9月)日降水量,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 Mann一Kendall趋势法、 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印江县汛期降水年代际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关分析、t 检验等方法研究汛期降水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印江县近49a汛期总降水量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呈现 “增加-减少”的交替年代变化特征。年代尺度演变上,20~35a,10~19a,7~9a以及2~4a的4类周期变化尺度共同起作用,其中27a为第一主周期,9a为第二主周期。(2)印江县近49a 6月、7月和8月对汛期总降水贡献最大,变化趋势和总降水量基本一致;小、中和大雨的年总降水量呈减少,其中中雨减少微弱;暴雨及以上有增加趋势。小和中雨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占百分比最多的大雨也呈下降趋势,但比较微弱,暴雨及以上有上升的趋势。(3)印江县近49a汛期总降水量与汛期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月份上与8月最为密切, 7月次之,与其他月的温度相关性不大。不同量级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百分比,随日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量级降水的百分比的峰值都有各自的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54.
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在分析地图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地图自身的优势,提出了融入课程思政的分类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地图学课程的概念理论类、定量计算类、定性描述类及方法应用类内容,设计了基于教学重塑的精讲式教学法、基于案例的研讨式教学法、基于学生主讲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及基于任务驱动的迭代进阶教学法;并基于知识点整理了思政素材和案例,将地图人文知识和思政元素渗透教学全过程,与时俱进地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地图思维素养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5.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保障我国医疗检测安全的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国内外中华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极少。在实验室内模拟砾石底(NS)、细砂(SS)、中砂(MS)、粗砂(CS)、泥(AR)、泥沙1 (AA)、泥沙2 (AB)和沙泥(SA) 8种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对中华鲎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稚鲎较多时间潜藏于泥沙中,较少时间裸露于泥沙表面活动(如爬行、游泳等)。稚鲎偏好在含淤泥较多的泥沙类型中潜沙,且在泥质和泥沙质类型中埋栖时间较在沙质中埋栖时间长;在裸露于泥沙表面时,稚鲎相对偏好栖息于沙质底。泥沙环境下稚鲎用于游泳的时间比例高于砾石底。在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夜晚5个时间段中,稚鲎在夜晚和凌晨活动较活跃。通过揭示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底质对中华鲎稚鲎行为特征的影响,为野外增殖放流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放流适宜地点的选择以及稚鲎人工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测度区域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综合特征及分区是当前乃至今后中国应急管理提高预判性与可操作性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和风险概念,集成可能性、危害性、脆弱性等风险要素,尝试构建了用于区域风险综合评估的PHV集成模型(Possibility, harmfulness, vulnerability integrated model),同时,依评价指标引导,构建“新闻+空间+统计”的多源数据接口,在公里网格尺度,测算了多灾种叠加的风险可能性、危害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水平,并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案例检验。结果显示:(1)模型以灾害事件发生概率做灾害事件综合的权重,将风险损失纳入危害性指数测算,识别风险易发地并纳入可能性指数测算,克服了以往研究权重设置不合理、灾害影响程度量化途径单一的“瓶颈”;(2) PHV模型和多源数据的方法,可以实现大尺度区域灾害数据缺失情况下的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7.
正为确保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活动得到监视和测量,有效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履行合规性义务,基于风险思维的管控思想,确定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内容、用于评价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方法,为评价管理体系的绩效提供证据,分析和评价来自监控和测量过程的结果、产品及服务的数据,以确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需  相似文献   
58.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细柳沟组),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顶界年龄约51 Ma.兰州地区在51 MaB.P.经历了一次大的环境变化,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炎热,湖盆由淡水湖转为盐湖,蕴示着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移,兰州地区进入受行星风系控制的干旱带.早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早期(51~31.5 Ma B.P.),在近20 Ma时间内经历了微咸湖-盐湖阶段(野狐城组),砂泥岩沉积中含有大量石膏夹层.早渐新世,兰州地区向湿润方向转化,兰州盆地由咸水湖转化为淡水湖,可能反映了东南季风逐渐形成,中国大陆由早先行星风系控制转化为季风控制,前期东南方向干旱带消失,西北干旱带出现,兰州地区相对早先湿润.早渐新世中期至中中新世(31.5~15 Ma B.P.),兰州盆地在经历了三次大的沉积旋回后湖盆逐渐干枯,三个大旋回分别由河流相砂岩-微咸水滨湖相砂泥岩、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淡水滨湖相砂泥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组成.20 MaB.P盆地接受大量砂砾石沉积,反映出周缘山体快速抬升遭受剥蚀,可能蕴示着青藏高原抬升波及到兰州地区.  相似文献   
59.
以典型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为例,将GIS技术、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模型应用到该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中。通过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驱动因子的定量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借助1986年、2000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3种模式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优化配置,并对优化配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态安全情景下耕地有所减少,林地、草地和水域有较明显增加;耕地保护情景以土地开发和整治及宅基地还耕为主要目标,科学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大力开发未利用地潜力;自然发展情景综合考虑了目前发展情况和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结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及耕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结果认为耕地保护情景更为合理,其它两种情景可为耕地保护情景进行补充和局部修正。该结果可为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温度对翡翠贻贝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不同的温度下对翡翠贻贝的摄食、耗氧、排氨、同化效率及能量收支等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翡翠贻贝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效率则没有显著变化。在低温时,摄入的能量中分配于生长的比例较小,而代谢耗能和排泄耗能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因而翡翠贻贝的生长较慢甚至出现负生长;而在高温时,翡翠贻贝由于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增加,而损失于代谢消耗和排泄的能量比例减少,因而生长预算和生长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