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2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抒 《地学前缘》2002,9(2):329-335
以渤、黄、东海陆架区为例 ,综合评述入海沉积物通量、浅海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理环境变化。黄河、长江沉积物入海后主要堆积于河口附近 ,沉积速率为 10~ 10 0mm/a ,部分物质输运至陆架区 ,形成泥质沉积体 ,其沉积速率为 1mm/a量级。但目前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呈减小趋势 ,今后河口附近的堆积将会减缓 ,并在总体上转化为侵蚀状态。在过去的 7ka里 ,来自黄河、长江等河流的沉积物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滨海平原、潮流脊和潮汐汊道沉积体系 ,其演化方式是双重的 ,既有常态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下的演化 ,又有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发生变异时的演化。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变异的原因包括入海通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等。建议从中国海岸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2.
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示踪沙实验是进行沉积物搬运研究的一咱独立方法,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人工示踪沙实验有三种主要方法(即空间积分法、时间积扮法和连续投放法),可用以获得活动层厚度、垂向和水平系数、输运率等定量参数,并进行不同输沙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在海底稳定性分析、港湾冲淤、工程措施影响评价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通过加强实验的物理边界、沉积物活动层厚度、实验的时空尺度、充分混合状态、示踪沙加收率、沉积特搬运过程等方  相似文献   
53.
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净输运趋势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程鹏  高抒 《海洋与湖沼》2000,31(6):604-615
根据对北黄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粒度趋势分析”方法,分析探讨了北黄海西部(渤海海峡区)海底表层底质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本区的细颗粒沉积物主要位于北黄海中部和山东半岛沿岸,大连湾附近,粗颗粒沉积物则主要分布于庙岛群岛以东和大连湾东南侧海区,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系数闰度参数的分布特征有一定的对应性,除庙岛群东侧的砂质沉积,分选较好之外,其它海区的沉积物总体特征是,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系数也较低。山 岛北侧的沉积物具有向东和向东北的输运趋势,西中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向东南并转向东,北部喾物的输运趋势向南,形成了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趋势,本碛研究还表明“粒度趋势分析”方法在大范围的陆架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操作中,使用规则的正方形网格可以较全面判  相似文献   
54.
本文研究采自位于南极罗斯海西部的ANT32-RB16C柱状沉积物,根据粒度、有机碳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探讨末次冰盛期(24.8 ~20 ka BP)以来该地区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该柱状样记录了冰架下沉积、冰架前沉积、开阔海域沉积的沉积环境。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表明该柱状样中所含有机质主要为浮游植物、细菌等海源输入,同时伴有少量陆源物质混合输入。末次冰盛期,由于冰架的影响有机质含量较低,环流影响使得有机质受低等浮游藻类生物等海源影响较大。末次冰消期(20~11.7 ka BP),罗斯冰架消退,冰川溶解释放的有机质在此沉积,使得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有机质含量升高。进入全新世,有机质含量较末次冰盛期和末次冰消期明显升高,海源输入比例增大,同时细菌等原核生物增多,导致短链正构烷烃降解程度较大。研究区的氧化还原环境主要受冰架与海冰限制作用的影响,与有机质含量和高氧的南极底层水关系不大。总体来说,从末次冰盛期到末次冰消期,研究区沉积环境受罗斯冰架进退影响,全新世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55.
王辉  夏非  张永战  高抒  李家彪 《海洋学报》2019,41(3):134-142
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物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内SE2孔沉积物重矿物和稀土—微量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与邻区长江沉积物相应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河床(U5)、河漫滩(U4)和古河口湾(U3)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为赤褐铁矿—磁铁矿—锆石—白钛石—锐钛矿;微量元素中的铁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与平均大陆上地壳(UCC)相近,且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大部分高场强元素与北美页岩(NASC)相近,在Th/Co-Cr/Th投点图中靠近钱塘江物源区,远离现代长江沉积物投点区;稀土元素球粒陨石和NASC标准化曲线与钱塘江沉积物特征相似,不同于现代长江沉积物。(2)近岸浅海(U2)和现代河口湾(U1)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为绿帘石—辉石—角闪石—石榴石—榍石—金红石—电气石;微量元素具有与UCC较为相近或富集的铁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且与NASC相比,铁族和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较弱,在Th/Co-Cr/Th投点图中主要落于长江和钱塘江来源沉积物之间;稀土元素在球粒陨石和NASC标准化曲线中,配分模式与现代长江沉积物极为相似。(3)U5、U4和U3单元具有与U1和U2单元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前者母岩主要为长英质中酸性火成岩,为古钱塘江提供;而后者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中基性物源区,由长江提供,同时上游钱塘江也提供了部分沉积物。可见,长江沉积物自近岸浅海沉积时期开始大量进入到钱塘江下切河谷内,为钱塘江下切河谷的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7.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粒度与210Pb特征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细颗粒物质来源丰富、水动力作用活跃,近年来又受到三峡大坝等流域大型工程的影响,因此其水下三角洲沉积层序对自然过程(物源变化、潮汐水道地形调整、风暴潮事件等)和人类活动(航道疏浚等)的响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对覆盖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31个站位的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对其中30个站位的柱样进行了210Pb测定,结果表明,长江口物质主要是来源于现代流域供给,少数站位的砂质沉积则代表海底侵蚀.沉积物柱状样的平均粒径有4种类型的垂向分布趋势:Ⅰ.向上细化,Ⅱ.垂向稳定,Ⅲ.垂向波动式变化,Ⅳ.向上粗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地貌部位和冲淤动态.210Pb比活度垂向变化有4种类型:1)标准衰变剖面,2)均一210Pbtotal活度剖面,3)分段式衰变剖面以及4)分段式衰变与倒置衰变复合剖面.4种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多数站位不是连续堆积的.不同站位的柱状样沉积记录代表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对各种因素(沉积动力过程、流域水库建设等)的复杂响应模式.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粒度与210Pb的空间分布特征指示了研究区的多种沉积动力特征,如物源变化、水动力变化、相邻区域的侵蚀搬运与二次堆积、水动力强弱的空间差异以及事件沉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和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Ⅰ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 a 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细-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细-粗-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的粗-细-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9.
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原理与应用条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高抒 《沉积学报》2009,27(5):826-836
长期以来,沉积学家尝试用粒度数据来识别沉积环境的类型或判定物质运动的方式,但只取得了部分成功。粒度参数还有一项可能的用途,即用其平面差异来获取物质输运信息。沉积学家将粒度参数的平面差异定义为“粒径趋势”,并建立了以“粒径趋势分析”为基础的定性物质输运模型。粒径趋势分析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如何提取粒径趋势信息;如何确定含有物质输运信息的粒径趋势类型;粒径趋势分析的应用条件是什么。粒径趋势信息可通过粒径趋势矢量的定义及其各向异性显著性的检验而获得,而经验证据也显示,含有物质输运信息的粒径趋势类型是存在的。初步研究表明,粒径趋势分析应满足以下条件:粒径趋势矢量具有显著性;底质采样深度应代表同一时间尺度;平面采样间距应符合地统计法的规则;避免使用位于采样网格边缘上的采样点的粒径趋势矢量;沉积物样品应属于同一个输运体系或研究区处于堆积状态。但是,由于不同来源的物质混合、源区沉积物特征及变化、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物质输运、悬沙沉降、溶解态—颗粒态物质转换、物质输运动力的侧向分布等因素与粒径趋势形成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因此这些条件还不是完备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粒径趋势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0.
沉积记录研究的现代过程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抒 《沉积学报》2017,35(5):918-925
沉积记录是揭示地球演化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地层学提供了宏观大尺度沉积记录的分析方法,而沉积学则提高了沉积记录的时空分辨率。但上述方法主要是针对沉积体系特征和现象信息的,而有关沉积体系过程和机制信息的提取还较为薄弱。通过评述现代过程在沉积记录研究中的定位,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现代过程研究的勘测性模拟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方法。经典数值模拟依赖于未知变量与方程个数相同的控制方程,用实测数据作为验证材料,而勘测性模拟是控制方程加工作假说构成的体系,其模型输出指示了过程—产物关系。因此,通过现代沉积体系模拟及其与钻孔资料的对比,可以获取沉积记录所含的过程和机制信息。勘测性模拟也是地球久远时代沉积记录的潜在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