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556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加固高塑性软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处理常规排水固结法难以处理的高塑性软土,进行了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加固的大比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试验首先对塑性指数为26~29的高塑性软土进行真空预压的加固,待固结度达到80%后启动电渗进行加固。试验中对电流、电势和表层沉降等进行了全面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电极反转、间歇通电技术有利于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土体强度由加固前的0~7.1kPa增长到加固后的18.2~26.2kPa。后期电渗对强度增长的贡献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2.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SⅢ1、SⅢ2、SⅢ3及SⅢ4。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最好,形成于潟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TST末期的3号煤层。  相似文献   
103.
龙口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人工岛群建设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小、南部最大潮差增大的格局,壅水作用导致人工岛内部水道潮差变化明显。人工岛建设直接占据了龙口湾海域面积,导致其纳潮量明显减小,水交换率呈现南部和北部增大、人工岛北侧以及内部水道减小的特征,人工岛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水交换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岛群建设导致龙口湾内的潮流、波浪、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等水动力特征减弱,是引起龙口湾水动力条件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4.
文章运用DEA-SFA 模型,对2010年我国海洋科技经济效益转化率、海洋科技生态效益转化率和海洋科技学术成果转化率进行了测算。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文章主要结论: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的海洋科技转化效率整体有所下降,这说明目前我国海洋科技转化率发展不平衡,未来海洋科技在强调投入增加的同时要考虑人均海洋GDP、建立海洋科研院的数量以及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的环境因素,整体提升海洋科技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5.
正Erratum to:Acta Meteor Sinica DOI 10.1007/sl3351-013-0506-z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unfortunately contained a mistake.The presentation of DOI number was incorrect.The corrected DOI number is 10.1007/sl3351-013-0503-2  相似文献   
106.
高文信 《云南地质》2014,(2):264-267
通过对某龙江电站坝址左岸一滑坡进行分析、评价,经综合比较,确定抗滑桩治理方案,并对抗滑桩进行优化设计,保证了工程质量,节省了投资.  相似文献   
107.
高文信 《云南地质》2014,(2):268-272
基于瑞雷波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主要研究了瑞雷波检测结果在含块石人工填土强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瑞雷波检测数据不仅可以对场地均匀性及有效加固深度进行评价,采这数据,结合其它检测手段,还可以确定强夯地基的变形模量、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量等地基参数,具有现实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Landsat8 OLI数据NIR波段(0. 845~0. 885μm)和SWIR2波段(2. 100~2. 300μm)波谱分辨率的提高,已分别成为含Fe~(3+)类、Al-OH类和Mg-OH类蚀变矿物的诊断性谱段。通过利用混合调制匹配滤波(mixture tuned matched filtering,MTMF)方法,开展多龙矿集区铁格隆远景区含Fe~(3+)类、Al-OH类和Mg-OH类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研究,并与Hyperion数据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andsat8 OLI提取的3类蚀变矿物较为可靠;铁格隆远景区蚀变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与斑岩铜矿经典蚀变分带特征基本吻合;遥感蚀变分带由内而外分别为绢英岩化+泥化带(Al-OH类蚀变矿物)和青磐岩化带(Mg-OH类蚀变矿物),Fe~(3+)矿物组合则分布在绢英岩化+泥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之间或过渡带上。  相似文献   
109.
针对“8·8”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应急测绘保障中,倾斜实景三维模型建模效率无法满足应急状态下“快速”的需求这一难题,文中在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正射单视角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方法,进一步结合三维场景构建技术和遥感解译技术构建了应急状态下基于实景三维技术的地质灾害快速调查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8·8”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中,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提供了四川省应急测绘保障史上首个实景三维模型及相关灾情、灾损信息,在有关部门开展灾情研判、应急指挥决策、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系列灾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建议,为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膨胀土在我国分布广泛。由于其具有涨缩特性,膨胀土边坡在干湿循环条件下易失稳形成滑坡,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裂隙的发育-扩展-贯通则是膨胀土边坡失稳致灾的前提,因此,准确把握裂隙的发育机制、图像特征,进而推演膨胀土滑坡的形成过程,是一条重要的预警途径。本文以安徽淠史杭灌区膨胀土边坡为研究对象,进行“降雨+自重”条件下的原位试验,对失稳过程中的土体表层裂隙图像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分析裂隙度、裂隙几何特征参数的变化与边坡失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土体表层裂隙图像的综合分析,进行边坡危险性评价,具有可行性;针对该地区膨胀土边坡,起始裂隙度处于0.19~0.03范围,后续裂隙度相较初始状态增加范围处于0.5%~1%,且沿软弱结构面存在的横向裂隙发育为主控裂隙时,边坡出现异常,应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