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人杰地灵、星河灿烂的古老南阳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南阳市国土资源局广大职工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在保障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出色地完成了南阳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目标任务,奏响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双赢的交响曲。——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取得新的突破。保证了南邓、信宛、宛坪高速公路及鸭电二期工程等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全年累计供应土地1607公顷,重点项目用地是2003年的3倍,是历史上用地量最多的一年;——县域经…  相似文献   
132.

与石炭系相比,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火山岩岩性、岩相类型丰富,研究程度低。本文利用岩心、薄片及元素
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火山岩岩石学及其与储层关系研究。佳木河组以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共同发育为特征,岩性以玄武安
山岩、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相对稳定;风城组火山岩在不同地区变化明显,克百地区以火山熔岩为主,属于玄武粗安岩
和碱玄岩,而乌夏地区以熔结火山碎屑岩或火山碎屑熔岩发育为特征,属于流纹岩、碱玄质响岩和粗安岩。在佳木河组及
克百地区风城组,(沉)火山角砾岩储层质量最好,安山岩等熔岩其次;乌夏地区风城组熔结火山角砾岩和石泡构造火山角
砾熔岩储层质量最好。此外,相同岩性可能因产出环境不同而储层特征有别。尽管各地成岩作用存在差异,但火山岩优质
储层仍集中于溢流(爆溢)相上部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的弹射坠落堆积和火山碎屑流亚相的水下堆积和爆发相。全区佳
木河组溢流相和爆发相共同发育,而克百地区风城组以溢流相为主、乌夏地区风城组以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为主,不同
地区不同层位的有利勘探目标差异明显。除断裂带的裂缝和大型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淋滤外,岩相是控制火山岩储层质量
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3.
辽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有四套烃源岩,各套烃源岩对于辽中凹陷油气成藏的贡献大小不同。在对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排烃门限理论及生烃潜力法,对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二下段、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排烃强度进行评价。经研究发现,各套烃源岩层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为2 400m、2 900m、2 700m和2 500m左右,通过排烃强度的计算可知,沙三段烃源岩平均排烃强度最高。根据对各套烃源岩层厚,各项烃源岩评价参数,以及现今排烃强度等参数的综合分析认为,辽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对于辽中凹陷油气成藏贡献最大,是辽中凹陷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4.
1Introduction Tracemetalsarereleasedtotheatmosphereduring combustionoffossilfuelsandwood,aswellasemis sionsfromavarietyofprocessesactingoncrustalmin erals,includingvolcanism,erosionandsurfaceweath ering.Onaglobalscale,resuspendedsurfacedusts havemadeagreatcontributiontothetotalnaturale missionoftracemetalstotheatmosphere,withCr,Mn andVaccountingfor>50%andCu,Mo,Ni,Pb,Sb andZnaccountingfor>20%,whilevolcanicactivity probablygeneratedasmuchas20%atmosphericCd,Hg,As,Cr,Cu,Ni,PbandSb(Pacyna,19…  相似文献   
135.
Nineteen trace metals in PM10 were measur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XRF) at three sites in Chongqing. The spec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race metals in PM10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downtown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background area of Jinyunshan. The source ident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particulate materials we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two sources.  相似文献   
136.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7.
利用1954~2001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商丘夏季旱涝的环流形势特点,并通过历史曲线演变趋势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变化时序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和温度变化具有不同周期性.  相似文献   
138.
成都市龙泉驿区在兴建北干道时,在红砂坡发生了滑坡,北干道处于该滑坡的前缘,路面鼓丘高达4m,致使筑路工程停工。为此,在详细勘察该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了解其基本特征及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抗滑桩为主、地表卸荷减载、排水降水为辅的整治方案。仅150天即完成治理工程,达到了抢险治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9.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德尔特构造带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重要油气聚集带之一。使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基于斜向剪切模型的人字形桁架法对苏德尔特构造带及其两侧的贝西断陷和贝中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认为在南屯期近SN向伸展,形成近EW向断陷盆地群之后,又叠加了大磨拐河组早期的短时间NW向伸展,以及此后的坳陷沉降,才形成了苏德尔特构造带特殊的构造样式。贝中断陷的东侧边界断层是整个贝尔凹陷在大磨拐河组早期伸展的主干边界断层,并且断层面具有坡坪式特征。苏德尔特构造带是发育于第一阶断坪上部的"滚动背斜",是重力和边界断层几何形态共同控制的结果,形成机制属于重力影响下的横弯褶皱作用,而非侧向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  相似文献   
140.
龙门山甘溪剖面是我国泥盆系重要典型剖面之一,倍受中外同行关注。本文着重对生态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进行研究,为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提供区域背景资料。龙门山甘溪剖面含十分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从洛赫柯夫阶-弗拉斯阶自下而上可识别出24个腕足动物群落,另外还建立了若干礁复体群落和浮游群落
本文对以上群落的特征、性质、分异度、成分、底栖组合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作了分析和讨论,并识别了11个海进海退事件(生物的或非生物的)
本区泥盆系是加里东构造旋回后的第一个沉积盖层,属海平面主体上升和海侵同步条件下的旋回超覆地层,由砂质海岸环境向碳酸盐台地环境推进,构成了区内泥盆纪沉积层序序列的组合特征。根据海平面的变化及其相旋回的变迁,划分出6个三级沉积层序。6个沉积层序代表6次海平面的相对升降周期,大致相当于Vail,P.R.(1977)划分的三级地层旋回的海平面变化周期(延续时限1-12Ma),包括4个较大的海平面上升周期与2个较大的海平面下降周期,即洛赫柯夫期、布拉格晚期至埃姆斯早期,吉维中期及弗拉斯早、中期的海平面上升期与艾费尔期中晚期至法门期的海平面下隆期。
上述沉积层序特征和海平面变化,说明区内泥盆纪台缘断陷盆地的形成经历了由陆向海转化和盆地发展演化过程,反映了上扬子地台西缘陆架沉积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盆地的雏形阶段(碎屑岩陆架的形成阶段),盆地的发展阶段(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架的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与消亡不同性质的三个阶段。它们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构造断陷活动和龙门山海水不断向东侵进、古特提斯海北支向东扩展的结果,展示了由滨岸陆架转变为碳酸盐台地,由陆源碎屑充填转化为碳酸盐岩沉积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